退休的“三个阶段”,以及它对我们的退休储蓄规划意味着什么
mu4zi3yu2 • • 6035 次浏览就在前天(3月3日),新加坡的退休年龄又要提高了。
新加坡人力部长杨莉明在国会辩论时宣布,从2022年7月1日起,法定退休年龄将从目前的62岁延后到63岁,而重新雇佣年龄将从目前的67岁变成68岁。意思就是说,雇主将不可以在任何员工63岁之前就要他退休,而且只要员工希望也有能力继续工作,雇主就必须返聘他到68岁。
对新加坡人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好的一面是政府在不断加强对本地人工作权利的保护。让人心酸的一面则是,延后退休年龄更本质的原因,是即将跨入退休年龄的新加坡人普遍养老储蓄不足。
根据尼尔森和新加坡职总英康保险公司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调查,在30至55岁的为人父母一辈中,67%的受访者预计会在过世前花光自己的积蓄,只有6%的受访者自信在退休后仍能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的,在19至25岁的年轻受访者中,有七成预测需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来补贴父母的退休开销,但仅有8%的受访者有信心给父母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详情可参考《海峡时报》2018年8月27日的报道:Young people in Singapore worry their parents do not save enough for retirement - with good reason: Survey)
在任何老龄化的社会里,养老都是绕不开的难题。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对退休的不同阶段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规划我们的退休储蓄。
退休的三个阶段
按照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生活轨迹,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我们大致可以根据年龄把退休划分为三个阶段,即55岁至64岁、65岁至74岁和75岁之后。
第一阶段:55岁至64岁
在55岁时,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可以第一次从公积金当中提取现金,作为任何用途。随着精力和体能的变化,55岁前后也是大多数人在工作上会经历比较大变动的时期。
这种变动可能是主动或者被动的。比如自己希望减少工作压力,或者缩短工作时长,而主动进入一种“半退休”的状态。也可能是公司从效益的角度考虑,将比较年长的员工被动调离之前的岗位,甚至辞退,而不得不重新寻找别的工作机会。尽管新加坡政府已经推出了许多政策来保障年长人群的工作权益,但职场中的年龄歧视很难完全消失。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使这一阶段的薪水相较之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滑。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新加坡人选择将房子换成小一点的组屋,或者开始“消费降级”。如果希望继续维持之前的生活水平,就需要能够获得额外的收入。
第二阶段:65岁至74岁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开始进入“全退休”的状态。少部分人可能因为想能“有点事做”,或者自己的退休储蓄不足,仍然继续工作到70岁或者更久。
65岁也是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开始从公积金领取每个月的养老金的年龄。根据此时个人CPF退休账户的存款额,对应每个月可以领取不同金额的养老金。
除了CPF的养老金,“全退休”的人群在经济上大部分都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因此为了维持相对比较好的生活水平,我们真正开始消耗以前的积蓄。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都会有足够的积蓄来应付这一阶段的生活开支。
第三阶段:75岁之后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会真正开始面临经济上的难题。
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在前一个阶段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积蓄。比如随着通货膨胀,从CPF里拿到的养老金越来越不足以支付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各种慢性疾病开始显现,甚至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而产生高额的医疗开销。
这也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调查里,有那么大比例的为人父母者预测自己将来会面临“人还在、钱没了”的窘境,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意识到将来自己必须为父母的退休生活提供补助,但仍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退休储蓄的规划有什么借鉴意义
通过以分阶段的方式来讨论退休,也许可以对我们如何进行退休储蓄有一些启发。
1. 退休储蓄越早开始越好
首先,因为很多人会在55至64岁的时候就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半退休”的状态,所以退休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其次,财富管理公司Syfe在2019年公布的一份调研显示,大部分在25至34岁之间的年轻人其实都有希望享受比较好的退休生活,原因是开支和负债比较少,所以有能力为将来存下更多的钱。然而35至54岁的中年人在“退休准备度”的评分上骤降,因为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同时的挤压,而且普遍负债率(主要是房贷)比较高。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在中年时期能存下来的钱变少,那就只能在年轻时开始努力。
最后,永远不要忽略复利的力量。我们从25岁开始每个月存100块,跟35岁开始每个月存100块,到退休时所能累积的金额差别会远比我们实际多付出的大(假设65岁退休,存款每年收益率2.5%,两者对比是82,513.42 vs. 53,648.29)。
2. 让储蓄计划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退休规划里,会以60岁至65岁作为退休的起点。然而当我们将退休分阶段讨论,会发现其实65岁之后的大概十年的时间反而是压力比较小的阶段。反之,我们更应该有计划来应对65岁之前万一出现的收入骤降,更要确保在75岁之后有充足的资金来保证我们舒适地终老,或者应对各种可能的额外开支。
正因为着众多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做退休的储蓄规划时也应该保留一定的灵活度,既要尽量享受复利带来的长期增长,也应当让这笔退休基金有一定的流动性。市场上很多理财类产品都可以满足这一目的。
灵活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对风险和收益的把控。比如在年轻时,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投资期限,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风险更高、但长期收益也更好的投资策略。而临近退休时,则应该转为稳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 确保可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
随着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年龄与世长辞。如果你幸运地(也可能不幸地)长寿,那么你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养老的现金流不能提前中断。
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同的方式,比如配置一部分可以领取终身的年金(类似CPF LIFE),或者可以持续派息的基金或债券。
4. 尽量不要中断你的医疗保险
年龄越大,患病的几率必然越大,用到医疗保险或者产生大额医疗费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在新加坡,大多数人在政府基本的MediShield Life医保之上,会再配置一份升级的商业医疗险,来加强保障福利。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医疗险的保费也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升高。
如果保费水平确实超出了负担能力,可以考虑降级成公立医院A级病房或者B1级病房的配套,也可以取消附加险,这样都可以大大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保证自己和家人不会被巨大的医疗开销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