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 (1)

cosine  •   •  29511 次浏览

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

 

这是知乎上一个浏览超600万的话题。

 

其中一个答案非常颠覆,获得高赞。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但多一个看问题的思路总是好的。

 

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02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特朗Pu(我们的爷爷辈)代表的是美国两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地产、石油、传统金融等)。他所代表的这部分经济实体,大致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已经走过了其顶峰。

 

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对地产、石油和传统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对这些行业的老旧文化(穿名牌、买豪车、屯地产、找美女结婚等)不屑甚至抵触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的美国人。

 

我们同龄这一代的美国人,已经是美国的第三代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旧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拒绝豪宅、豪车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儿子Richard说的那句话,中美名校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的差别,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40 条回复
  • cosine 楼主
    #1

    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 (1) 03

    最后,我们这篇文章不是讨论「买房」好不好。从没有房产到拥有一套自住的房产,对于每个中国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进步!但是,我们这里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是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是在讨论「有很多套房」的情况。我们的结论是:这群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小孩,并不厉害,也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第一:家里除了房子,没有其他别的重要资产和事业的小孩,哪怕在一线城市有十几套房子,他们中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是没有自己的事业的,有的甚至一事无成。

    他们今后也几乎无法开创事业,因为成就事业是需要动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最好的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都成为了最穷或者次穷的,比如南美的一些国家。这个在历史地理学里叫做「资源陷阱」。

    第二:拿房子跟人比其实是一种落后文化的体现。开口闭口就「我家在北京有XX套房」的人,其实在国外大家都看不起的。

    第三:房子真不是什么好资产,而且在社会中很不安全。有渠道的人都diversify了,只剩没有任何渠道和背景的只有傻持着房产。所以同样有很多套房,看房子占其整个人的事业、资产、收入的比例。占比很高的,一般其实是中下层。

    现在中国人觉得有很多套房的人特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那么厉害,只是大家处在这个历史阶段,思维被房产这个概念束缚了而已。

    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不会那么在意房产了。就像我们已经过了饿肚子的阶段了,就不会觉得家里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里放 1 袋大米的人厉害多少一样。

    04

    加一个对比。美国其实并不算特别发达(按均值算)。拿美国做对比还不够彻底,如果我们把人均收入更高,社会发展更厚实的北欧加入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北欧人极度看不起比钱、比房产、比资产的人。在北欧,对于所有人(包括失业的、存款为负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几乎完全、无条件地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社会,比如开汽车容易被骑自行车的鄙视(因为不环保),所以北欧上班开车的越来越少。

    钱、资产,真的是够用了就行。就像我们不饿肚子了,家里的米就是「够用就行」。一个国家的人民长期不缺衣食住行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够用就行,包括钱。

    05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信仰的「房子教」,会彻彻底底给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们去世,都解脱不了。二、三十年后,我们会被我们的子女吐槽。就像经历过赤贫人生的暴发户,喜欢点一桌子吃不完的菜来显摆。

    同样的,持有多个房产并自鸣得意的人,在未来也是会被下一代人看不起的。其实不用等到下一代,这一代有长期海外经历,且有点文化的人,已经很看不起这样的人了。

    当国家这波产业升级的政策逐渐落实以后,我们这代年轻人对房产的执念,在今后的年轻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 waterdog
    #2

    绝对牛逼我要是北京有一套房,必须卖了,开个公司,雇佣几个大学生


    文中观点太浅薄了,有资本了肯定要投资啊,当前北京房产利润高,当然要买了,有谁比挣钱过不去的,又不是偷的抢的。在美国,又不是没人不投资房子,各种税,和新加坡差不多,搞得投资几年,也赚不了多少,甚至亏本。他们肯定不考虑买房了,反正买不买,房价就那样

    有房了,炫耀了,有什么不妥?

  • #3

    赞君有所向,一往如前。

    Good to know you have some faith.
    Enjoy the journey :)

    0701

  • 小馋牛
    #4

    层主卖了房应该赶紧买个老婆就可以不用到处yy发帖锻炼右手了~~

  • peachy
    #5

    会有千千万万的人跑来说,因为你没有所以你才不屑!

  • waterdog
    #6

    哈哈投资之道,哪儿有利润就到哪儿存货。以前绿豆,存打算,买股票,买黄金,现在存房子也一样,钱生钱,自然这样做。

  • cqb3172
    #7

    我连一套都没有难道羡慕一下都不行了吗?笑哭

  • cosine 楼主
    #8

    我确实只有一套,我都没有不屑 - 文章不是我写的,我sharing is caring好吧

  • cosine 楼主
    #9

    转贴转贴我一脸羡慕~

  • #10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处在第几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住房都没有,谈何自我实现需求。就算百亿资产也是随时没收,参见邓家外孙女老公。全部资产收归国有。所以,都还处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阶段。

  • 柠檬16
    #11

    文中对比非洲大米 中国和美国房子 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房子在美国可能就是几个砖几条木 但是在中国 特别是一线城市 那砖是金砖 木就是金条。炫耀十几套房不是在炫耀几块砖 而是它价值多少钱。国情不同 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主题是物质追求vs精神追求 那倒是可以探讨一下 但是用晒不晒房子来定义 不能说明什么

  • 1999
    #12

    这文章写的很空。 不得不承认,确实错过了国内资产快速膨胀的历史阶段。

  • cosine 楼主
    #13

    作者有支持买一套房的吗,还是我理解错误?

  • cosine 楼主
    #14

    金砖会不会在5年后变成银砖尼?也有可能变钻石?

  • cosine 楼主
    #15

    我比较羡慕facebook founder,越看越顺眼~

  • cosine 楼主
    #16

    赶紧买一套,我支持你~

  • 凡人
    #17

    比起小扎为安全把邻居家都买下来,我更佩服郑渊洁当年舍不得丢小读者的来信,买了八套房存放信件....

  • no8D8U
    #18

    此文章就个人生活方式来讲是可以说我钱够用就好我追求更高的层次。但是旁征博引一堆堆说欧美因为不缺钱所以不在乎就是呵呵了。

    川普天天全世界到处贸易战,保护费各种敲诈抢钱,他怎么不说我国财政够用就好我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欧洲福利好也不是是从第一天就这样,欧洲垄断了高端制造多少年,如果2025真的被中国攻克了高端制造欧洲还有多少钱发福利,如果美国退出北约退出wto欧洲要自己协商贸易条款自己拨款建军队那还剩多少钱发福利,福利下降民主制度又不允许。终将成为大号的台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第一的学生可以永远说我不学习也不在乎成绩,谁信谁xx

  • #19

    这个梗有点可爱啊童话大王估计自己都没想到后来的事情

  • emilia
    #20

    知乎和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 ikiwiberry
    #21

    不想听鸡汤 想要很多套房 哈哈

  • 滚雪球
    #22

    房子多了拿在手里升值又慢确实是很讨厌的事情房屋也叫不动产,其实流动性是比较差的。之所以要买很多套在手里,就是因为它能够快速升值。在美国那样高房产税的国家,房产的持有成本非常高。作为避税手段比较有限的个人玩家,如果手里有一亿美元,都买成住宅的话资产只能不断缩水,所以在美国追求住宅房产多是没有意义的,他就好像大米一样是有shelf life的。
    在中国目前没有这个问题,房产仍然是最值得持有的,但是正如文中作者讲的,房子本质上就是砖头和木头,其实和郁金香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实实在在的泡沫,问题是如果泡沫的周期是50年,你就不得不去跟风。当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就会有和美国人类似的问题,如何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因为一直积累房子确实很没用意义,又不能整天把房产证挂在脖子上给人看,肯定是去做点让所有人都羡慕嫉妒恨的事情更加有意义。

  • justpassby
    #23

    小扎有很多豪宅和豪车已经报道出来了 说他并不是自己鼓吹的不爱豪车豪宅,美国的任何富豪应该都有豪车豪宅吧?

    什么是更高层面的追求? 这个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吧?美国年轻一代不是不想买房子,真是买不起啊,房产税每年1%,以加州为例: 年薪12W算是一般科技制造公司年轻人的收入吧?除去40-45%得税,减去房租(每月最少2千),养车费(300-500),日常开销,房产税 (1%),基本所剩无几了
    每个社会的人对事物的追求 多多少少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决定的,再加上自己的经济状况,跟自己本身其他方面没多大关系

  • #24

    说什么美国人追求更高层次只能说是呵呵哒细密高层次?物质到了一定层次保温暖就是要房子。
    美国人不追求更多房,一是税收问题,二是流动问题。还有就是美国的投资机会大把,不像天朝除了房子,其他的都是坑。
    我反而觉得天朝的房子现在要成坑了。多套房被坑的概率越来越大了。不在房子里割个韭菜天朝的政府也太不正常了。

  • 走走
    #25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6

    水狗哥的画风怎么变了。。。

  • #27

    顶这层这个楼读起来特别别扭 感觉逻辑漏洞百出 各种类比不合理 拿美国精英跟中国爆发户比 总之觉得是烂鸡汤 管中窥豹 样本太小

    层主有力的反击 理清了头绪

  • #28

    顶雪球分析的到位

  • yaoyao8
    #29

    支持层主说得太多了!

  • yaoyao8
    #30

    他确实需要这个,简直遍地都是他的帖子,哈哈

  • DavidXia20
    #31

    拒绝豪车豪宅,Lol有空google一下吧,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在挑战群众的智商么。。。

  • #32

    我觉得文章和主题不在一个论点上。偷换概念了美国人炒股很疯狂,和中国人炒房一样。 都是为了capital gain。美国人一样见缝插针地赚钱, 说到底什么国的人谁都为了生活和溯流而上。

    有些人把理想和赚钱分隔开,
    有些人边谈理想边赚钱,
    还有些人赚谈理想的钱。

    年轻时候特别容易被人捋理想, 上着很高大上的课,跟随很有智慧的导师,其实人家只是为了收演讲费。

  • #33

    其实我觉得这个文章主要说的是 并不是自己挣来的或者投机来的房产如果是自己投机投资来的绝对牛逼,上面的主要是还是局限于 拆二代
    其实拆二代比富二代更加悲哀

  • cosine 楼主
    #34

    +1自己投机投资来的是比较牛!

  • cosine 楼主
    #35

    面包会有的,房子有没有不知道~

  • cosine 楼主
    #36

    +1很多有待进步。

  • cosine 楼主
    #37

    我改了套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吃得饱;第二层:过得好;第三层:实现梦想;第四层:做个好人。

  • cosine 楼主
    #38

    不是编的,你就是不信。这是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fanyypWc9M0LEC79quCjQ

  • yaoyao8
    #39

    +1不想喝鸡汤,想要很多套房

  • cosine 楼主
    #40

    【吐槽八卦】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 (1)

    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

     

    这是知乎上一个浏览超600万的话题。

     

    其中一个答案非常颠覆,获得高赞。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但多一个看问题的思路总是好的。

     

    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02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特朗Pu(我们的爷爷辈)代表的是美国两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地产、石油、传统金融等)。他所代表的这部分经济实体,大致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已经走过了其顶峰。

     

    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对地产、石油和传统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对这些行业的老旧文化(穿名牌、买豪车、屯地产、找美女结婚等)不屑甚至抵触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的美国人。

     

    我们同龄这一代的美国人,已经是美国的第三代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旧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拒绝豪宅、豪车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儿子Richard说的那句话,中美名校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的差别,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3,奖励楼主15分以及22狮城帮币,时间:2018-07-01 22:00:01。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3,奖励楼主15分以及22狮城帮币,时间:2018-07-02 22:00:02。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