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水悲欢录

 •  35764 次浏览



                牛车水悲欢录
                    黎秋山
              
  牛车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地铁站名叫Chinatown,直译就是中国城。牛车水区域并不大,北起新加坡河,南到克塔艾尔路,西至新桥路,东止塞西尔街。短短的街,窄窄的巷,矮矮的屋,鳞次栉比,纵横交错,洋溢着南洋的风情,中华的风貌。
  牛车水的历史却很长,长到可以回溯到两百多年前。当时,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从海外大量招募契约劳工,对新加坡进行开发。许多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各省的农民被诱骗离乡背井,塞进海船的舱底,像运zhu一样被劫掠到这里。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zhu仔”的契约华工。清代旅行家李钟珏在其著作《新加坡风土记》中揭露道:“二十年来,西人开垦招工,雇值顿贵,于是贩卖人口出洋者名曰‘卖zhu仔’,设馆于澳门,公然买卖沿海人民。”“沿海人民或被骗,或被劫,一入番舶,如载zhu豕。西人以卖者贱视之,即亦虐役之。其惨有不可言者。”清代留学生容闳更在著作《西学东渐记》描绘道:“当一八八五年,余初次归国时,甫抵澳门,第一遇见之事,即为无数华工以辫发相连,结成一串,牵往囚室。其一种奴隶牛马之惨状,及今思之,犹为酸鼻!”学者夏思痛在其著作《新加坡zhu仔馆记》中写道,被拐骗的华工一到埠,即被关进当地zhu仔馆中“以圆木柱排立而成”的栅栏内,如同关猪。流落荒岛的华工们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生活用水都不得不依赖牛车从远处运载。每天,忙碌运水的牛车成为华工聚居区域最常见最普遍也最独特的景象,人们遂将这片区域称为牛车水。
  当年,牛车水的契约华工远离祖国家园和亲人,人身毫无保障,劳动极其辛苦,死亡率很高,大都陷溺于如奴隶般的苦海而不能自拔,精神非常苦闷。不少人沉迷于赌博、酗酒、嫖娼、吸毒,以暂时麻痹、纾解自己思念故土亲人的痛楚。李钟钰在《新加坡风土记》中述道:“牛车水者在大坡中,酒楼、戏园、妓寮毕集,人最稠密,藏垢纳污,莫此为甚。”而赌、毒、嫖、饮等恶习一旦沾染成瘾,就会像无底洞一样吸干华工的血汗,使无数茹苦含辛忍辱负重期待偿还债务恢复自由荣归故里的契约华工的幻想化为泡影。当时曾代理新加坡总领事的孙士鼎在其述职报告中披露道:“故年终所获不敷债欠,即次年复不得去,迫而无计,有服毒死者,有悬梁者,有投水者,有刎颈者,所以华工一到文岛各港,虽生犹死,归者绝稀,其不死而久淹者,或七八年、十年、二十年,问其故,则无盘费回华也。”
  牛车水是新加坡华人聚集区,是契约华工离开国门后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华人迁徙海外历史的见证者。尽管曾经历尽沧桑,牛车水许多建筑依然保持着历史风貌和岁月痕迹,古色古香,凝聚着新加坡华人华侨的无限辛酸、血泪、传说和记忆。牛车水有条宝塔街,该街48号有幢三层楼建筑,名为牛车水原貌馆,通过资料、图片以及实物的展示,专门介绍牛车水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历程,讲述新加坡早期中国移民的生活。这条街也被称为广合源街,因为街上曾遍布声名狼藉的zhu仔馆,一度多达12间,其中最大的zhu仔馆位于该街37号,叫广合源号,如今依然默默矗立,无声地向游人诉说当年契约华工被贩卖到南洋的悲惨命运。不少上了年纪的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牛车水一些街道所对应的俗称,如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因为这街上曾有一座著名的戏院——梨春园,曾是南洋电影戏曲的文化娱乐中心,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等都曾登台演出,一度因宣传辛亥革命而蜚声海外。史密斯街也曾经#院林立,是牛车水有名的红灯区。牛车水还有一条小巷叫硕莪巷,俗称死人街。牛车水的棺材铺、殡仪馆曾经聚集在这里。不但死人要送来这里安排后事,有些无依无靠、病入膏肓的穷人往往也被送来该巷“待终”,挤进俗称“大难馆”的临时居所等候死亡。可以说,牛车水街道的每一个俗称都蕴藏着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辛酸历史,都滴淌着新加坡早年华人华侨斑斑的血泪。
  星移斗转,时过景非。二战后,新加坡获得独立,经济迅猛发展,高楼林立,大厦比肩,一跃成为蜚声世界的花园式城市国家。牛车水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旧貌换了新颜。一些旧的店铺如棺材铺、殡仪馆、大难馆、妓院等被政府取缔、禁止和拆除;曾经兴盛百年的街边小贩统统迁进了商厦或排挡分行分业集中经营;有些历来享誉华埠引领风骚的著名建筑如天福宫、準提宫、马里安曼兴都庙、詹美回教堂、冈州会馆、大华酒店、华安药行、东兴饼家等则经粉刷修缮翻新,保留了历史风貌;更多的揉和了欧式现代建筑元素和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南洋风格楼房拔地挺立,如雨后春笋般密密麻麻地分列每条街道,既流露着新奇的异域风光,也洋溢着浓醇的中华风情。
  来到新加坡观光的游客,往往都不会注意一些貌似普通的建筑,视若无睹,即遍布海岛全境随处可见的居民公共住房楼——组屋。所谓组屋,是新加坡政府为解决人民居住困难而兴建的公共住宅,类似国内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牛车水的万拿街、沙莪巷、水车街和恭锡街等街巷,就耸立着一排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落成的组屋。如今,新加坡85%的居民都居住在政府出资兴建的组屋里,其中95%的住户拥有自有产权。唐朝诗人杜甫尝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孙中山先生也曾呼吁,让“居者有其屋”。中国圣贤所憧憬的梦想,今天在新加坡成为了现实。这不能不令以华族为主的新加坡人引以为傲,这的确无愧于新加坡国家建设的一大成就,的确是新加坡城市风景的一大靓点,也是牛车水不容忽略的景观。
  牛车水唐人街在新加坡阡陌交错,逶迤蜿蜒,延伸着中华文明,延伸着中华文化,延伸着中华风骨。新加坡是个多元主义民族国家,虽然华族占总人口的75%,但只有英语是能被各族群接受的通用语言。说英语交流,写英文沟通,是岛国人民消除隔阂、保持和谐、避免分裂的社会基石。然而在牛车水穿街走巷,触目可及的是琳琅的中文标识,萦绕于耳的是熟悉的华夏乡音,比肩接踵的是亲切的炎黄笑容。任何一个来到牛车水的中华儿女,无论是游客还是移民,几乎都感受不到异国他邦的陌生,都感受不到异域他乡的差距。店铺、住宅、庙宇、商品、饮食、乃至人们的言谈、文字、举止、风俗都是中国式的,到处都洋溢着鲜明的华人文化氛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恍然未出国门,恍然身处故里,恍然人在梦中。
  现今的牛车水很热闹,白日里熙熙攘攘,人来车往,晚间则灯火辉煌,坐客满堂,一派繁华景象。街上拥挤的游人不仅有黄肤黑眼的东亚人,也有隆鼻凹眼的南亚人,黑肤黑发的非洲人,以及金发碧眼的欧美人。白天的游客基本上以购物为主,带上几盒鱼尾狮巧克力,还带几包美珍香、林志源美肉干和南洋白咖啡,再买上一些千里追风油、虎牌万金油、双虾标青草风湿油回家,传统的包装、独特的美味和神奇的疗效绝对是馈赠亲朋的佳品。晚上的游客则多数是前来大快朵颐,满街飘香的肉骨茶、细嫩鲜美的海南鸡饭、如丝般柔滑的老伴豆花、香辣可口的咖喱蟹、馥郁芳香的猫山王榴莲,还有大名鼎鼎的东北饺子、重庆火锅、四川鱼庄、炭烧牛蛙、满族全羊、京城烤鸭、广东粤菜等都能使世界各地的食客们尝之不厌,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当然,中餐到了国外,大都沾上异域的风味。菜肴还是一样的名称,味道就大大不同了。牛车水也不能例外,所有餐饮一律具备南洋特色。只是老外不谙其中奥妙,照样吃得喜气洋洋,个个竖起大拇指夸赞:OK!Chinese food ,very good!

1 条回复
  • #1

    前面写得有点混乱 也没点名牛车水由来 还有名字由来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