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移民之路
• 17352 次浏览早晨上班前,独自去移民局领取护照,再过9天就是落地新加坡10周年。10年前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来坡!
大学时候妄想未来,期待可以鹏程万里,最向往的便是环游世界!对于国外,所知的一切是对电视电影的耳儒目染,亲朋好友间的道听途说。大学毕业,本以为会一帆风顺,如高考前老师所鼓励的,有了文凭便可大展拳脚。然而当初求职时的连连碰壁,让我不得不怀疑四年校园时光的价值。经过一阵辛苦恣睢,终于获得一份并不引以为傲的工作:房产中介。那时梦想可以辛苦奋斗在那个领域有自己的事业。刚入职时的小幸运让我在公司名噪一时,雄心万丈,可惜后来因为在菜市场发房产传单时被城管追打关小黑屋,又遭遇一些“有关部门”的敲诈勒索,让我觉得即便再努力,也改变不了那时的现状。我一向对政治无感,即便曾经在学生社团工作不少时间,大学毕业竟然连团员都不是,政治觉悟之低可见一斑。得知真相的系辅导老师也对此唏嘘不已!经历种种,我便萌生去意。那时候,想出国,最好的办法便是留学。我便不加思考的考了雅思。对于一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4次才通过的我,没有什么捷径。抄了一本字典的例句,上了7天的辅导班,第一次考雅,6.5分。为了看看适合的学校,了解新加坡的风土人情,我买了张双程机票,第一次来到新加坡,2007年!
初来咋到,惊叹于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城市,晦涩难懂的方言。头一个星期看了几间心仪的学校。不是学霸,我也没想去申请奖学金,看到学费的数字,是笔不小的负担,还要考虑高额的生活成本,也不想让父母苦心孤诣。于是便想回国继续追梦。
趁着返程机票日期未到之前试试可不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积累一些海外经验。经过一番努力,上帝打开了扇窗。一个半月的时间找到了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房地产咨询公司做楼盘销售。其实这并不是我真的喜欢的工作,为了生存,为了希望。如果说在国内做房产中介风吹日晒,那么新加坡便是永远的烈日炎炎。赤道边没有春秋冬。那时,不懂文化,各个种族的禁忌推崇让我谨小慎微。不熟语言,曾经练就的发言此时也无用武之地,一切从新开始。
我依然记得,那时我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只有1800新币。我找了几家出价很便宜的租房以便节约房租。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被称为公寓女佣房的小房间。说是小房间,宽度就是一个双人床宽度,长度在放进一个单人床以后只能勉强放进一个单人桌没有空调,如果要空调需要在原房租300新币的基础上加钱。为了省钱我先住下了。可是住进去前几日就出现问题,房间里又很多虫子,而且因为空间实在狭小,而且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如夏,夜里几乎不能入眠,第二天还要强忍去工作不能打瞌睡。我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另外又找了一家距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边境的租房,这家350新币每个月,属于政府组屋里的房子,条件宽敞很多,虽然上班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但是至少夜里可以睡个好觉,早起随我而言并非难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想着要不要买车,因为大部分新加坡的地产销售都有代步工具,可是了解到拥车证的价格,那时的我只能望而却步。
好在开工第一个月就完成了首笔业务。每天打两百个电话,用极不正统的英文蹂躏各族人们的神经,为了换取一个未知的希望。我依稀记得那时候面对傲慢冷眼时的落寞,体会礼貌热情时的感激。在新加坡做房产销售和中国着截然不同。交易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法律法规,地域种族。不得不说的是,新加坡的房地产政策相当严格,这样才保证了房屋价格没被炒高,即便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工作两三年,不用父母资助,省吃俭用,只要结婚,也能至少买一套二居室的房子。这里的住宅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出面作为开发商组织建设的政府组屋HDB,另一类就是私宅公寓。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私宅一般伴随泳池,健身房等设施,而且地契分99年, 999年还有永久,而政府组屋只有99年而且没有封闭式小区。不过,新加坡的治安环境非常好,而且即便是组屋,政府规划的时候也是使用了卫星城镇的理念,每一个组屋区都有商场,超市,学校,游泳池,运动场地。所以新加坡80%以上的人群是居住组屋区,并且并没有太大的购房压力。一套室内面积100平米的三房组屋价格大概是40万新币(200万人民币),距离市中心乘坐地铁40分钟,开车半个小时。购买要求是必须本国公民,结婚后,或者单身35岁以后。已婚永久居民在拿到绿卡后三年才有购买权。为了种族和谐,每一个地区的住宅都有一定比例族群分配,所以会出现有些组屋偏向于少数名族,因为华人或者其他族群人数过多。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不到一年,上司因为个人原因离职,而新来的老板便清理旧部,我也另谋出路。然而一切对于一个外国人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一个身处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人群。起初,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有家印度公司给过我一份工作,办理移民,那时候对国籍,对族群没有任何概念。有工作,能生存便不想很多。签了合同,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起先获得印度公司的offer的确让我欣喜若狂,好似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而且那个印度老板还承诺可以帮我申请到Employment Pass, 这无疑是雪中送碳。因为我开始的时候拿的是S Pass。众所周知,S Pass申请PR(永久居民)的含金量远不如EP。而且这份工作就是移民咨询,因为我在之前公司的时候有做过房产投资移民,所以当那个印度老板对我的经验认可的时候,我的确以为他是真心诚意想要雇佣我,甚至雇佣意向书也签了,同时我见了公司的其他同事。原本我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那时候,新的工作准证申请已经递交,我获得了两个星期的social visit pass(现在的政策是1个月)。一般的程序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我便离开之前的公司稍作休整等待新的准证。可是在我等到第二个星期三的时候online的结果依然是Pending,我有点慌张了,因为过了这个星期我还没有新的工作准证并且还留在新加坡的话就会变成非法移民,那样个人记录上就会有不良历史,到时候对PR或者是citizenship的申请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打电话到人力部咨询,未果。到了星期四下午我再检查人力部网站的时候竟然发现我的准证申请被取消了。我打电话给那个印度老板,没有任何回音。打电话给那家公司办理准证的职员询问究竟,得到的回复是他们公司刚刚被一家新的公司收购,不打算雇佣我了。我便责问,既然这样问什么不通知我,这样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对方一副不耐烦的草草应付,我知道即便跟他纠缠也解决不了问题。那时已经是星期四的下午,各个部门已经下班。星期五一早,人力部还没开门,我便赶到门口等待,等到了时间,我立刻冲到柜台跟工作人员介绍的我遭遇。工作人员态度倒还是挺好,不过他们只是回复这个他们也没有办法,要不要申请在于雇主,我可以寻求法律帮助,可是再过两天我就要变成非法移民,哪儿有时间和那个无耻公司再去扯淡。于是就问有什么办法延期签证,人力部便让我去找移民局。听完我立刻打车赶到移民局,已经是早上11点多。那时候直接去的visitor service center,见到签证官,跟他说明情况。签证官的口气很强硬:工作签证取消后的social visit pass不得延期。我听了心凉了半截,可是我真的不愿意就这样灰头土脸,不明不白的回去。然后就对他说:这件事情不是我想变成这样,但是事已至此,我真的不想变成非法移民,不想留下不良记录,毕竟就算以后不在新加坡工作,我还希望能来旅行,如果有不良记录势必会对我入境带来影响。不知道是因为我纠缠太久,还是被我的真诚打动,他换了个口吻跟我说:你如果真的不是想逾期不归,现在去买一张下个星期的机票,我帮你签到机票离开的那天。我二话不说,立刻打车来到牛车水。2007年网络订票还没有那么发达,或者说那时候我还比较土鳖,不知道怎么用。我脑海里即刻的想法就是去牛车水的旅行社买。 一路上,我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就这样放弃新加坡的可能回去了?一个想法在心里闪过。到了牛车水的旅行社,我问了几家,因为时间太近,机票都很贵,我对比了一下买了下个星期三到上海的机票,一来价格可以接受,二来我担心买的机票日期太晚签证官不给签那么久。在回移民局的路上,我翻开手机里的通话记录。之前有其它公司打电话给我提出面试意向,但是因为当时以为印度公司的工作是确定了的,就拒绝了别人,好在我在通话记录里面都标注了职位和公司名字。那时候苹果还没有流行起来,我用的还是三星的一款只有半个手掌大小的直板,不过功能已经足够。买了机票,已经是下午两点,虽然牛车水美食众多,但是我饭还没有顾得上吃,立刻冲到移民局,因为移民局服务时间大概是到4点半。不到20分钟到了移民局,立刻冲到之前那个移民官那里。他先是一愣,可能没想到我真的会去买机票,不过待他缓过神来,我呈上刚买的机票,话也没多说就给我盖了新的印章,这样我可以合法居留到下个星期三。 回到家中,我拿出手机给之前的几家公司打电话,大多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有一家猎头公司的职位依然空缺,我跟那位经理Gina解释了我近期的经历,问她是否还有兴趣面试我。她说ok,让我下个星期三去他们公司,我跟她说不可以,因为我下个星期三回中国,如果愿意给我机会那就星期一。于是她想了一下,把面试时间定在了下个星期一的早上。 那个周末,我足不出户,完全待在家里准备面试。因为从来都没有涉足过猎头这个行业,除了知道是招聘,其它一无所知。于是,我去查阅各种资料新闻,了解职位的职能,要求,我过去的经历可以引用的地方,还有公司的背景,发展,不同部门,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趋势,人员配置已经各类相关信息。 周一到了,我来到公司,那时的办公室位于Odeon Tower就在Cityhall旁边。填完表格,我直接见到了面试官,也是这个职位的直属上司。一阵寒暄,切入正题。传统程序的自我介绍,对职位的认识,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胜任,如何开展工作等等。因为准备充分,我对答如流。整个过程大概两个小时。快中午12点的时候,她问我下午有没有空,我没有犹豫的说有时间。她给了我一个地址,让我去见公司的Director,也是公司的股东之一。我确认以后便离开。中午也没有敢大吃大喝,生怕下午会犯困或者口腔有异味。下午2点半,到了公司总部,第二轮的面试官问的问题基本和早上一样,又过了两个小时。不过最后,她问了一个导向性的问题:如果我接到其它公司的offer会不会放弃他们的。因为他们给我的offer并不高和第一家公司的薪水一样。我义正言辞地说绝对不会,我一旦签了字,做了决定就是承诺,不会改变。于是她让我在会议室等一下。不一会儿另一个中年大妈带着一堆文件进来,就是雇佣合同,因为工作性质,还有很多保密协议。那天我不知填了多少表格,签了多少字,总算把各类文件准备好。最后被告知,一旦工作准证批复了会把IPA(In Principal Approval)寄到家里。 我没有再去找其他工作,稍作调整便打包行李准备回国了!
回国不到一个星期便从网上查阅到新的S Pass已经被Approve了。我也顺便在国内玩了一圈。去了张家港看了大学时代的朋友,那时候他也在创业,历尽艰辛,现在已经身家不菲。国内从事地产行业的朋友也已经开始发迹。我的大学本科是在苏州读的。刚进大学的时候,学校位于苏州新区,周围的房价也就1000多人民币一平米,等到我第一次从新加坡回国的时候已经接近10000人民币一平米;现在更是20000以上一平米。如果单从财富的角度上来看,留在国内想尽一切买房是最好的投资。我大学时代主修的就是房地产经营管理。那时的系主任是清末著名商人盛宣怀的后代。也许是延续了商贾之家的敏锐视觉,在大学时代他就直接告诉我们,苏州的房价肯定会一直涨到八千甚至一万以上,要投资立刻买。可是那时候,有多少人敢相信这样的预言,而那一批对房产投资情有独钟的同学,现在早已家财万贯。当然,除了眼界,还要有资金和胆识。而于我而言,所期望的依然是能够说走就走的旅行,依然是绿树成荫的环境,努力奋斗却也随遇而安的人生际遇。路过苏州的时候,和另一个大学同学吃饭,在苏州新区何山路的一家小酒馆。我没有通知所有的好友,也许因为落寞,也许因为年轻,而那次虽是所有聚会中人数最少,就我和他,喝酒不多,一人一瓶啤酒,却是给我印象最深,回味最久的一次。那天我们没有情感宣泄,没有自惭形秽,只是吐露一些大学毕业后的求职经历,创业艰辛。心中有不少共鸣,觥筹交错,寥寥几句,相视一笑,互道珍重,便各奔前程。就如张国荣哥哥在拍完霸王别姬和剧组人员聚餐喝酒的时候所说的那样,未来也许会再见但此时的感觉不会再有,这种感觉并非意气风发,只是简单的好友惜别,在遇见很多事情以后。
再入狮城,依旧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却不再一无所知。因为对一些文化以及商业程序的了解,入职新的工作后,我便开始了自主学习模式。新公司是一家不大不小的人力外包公司,所谓人力外包就是客户需要一些雇员,可是考虑到人力成本等因素又不想把他们放在自己公司的payroll下面,于是便把一些雇员的payroll放在人力经纪公司那里,但这些雇员是替客户公司,不过从人力经纪公司领取薪水。正式意义上来说,其实这些雇员属于人力经纪公司的雇员,但是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地点是由客户决定。这样的模式广泛运用于很多跨国公司的一些合同职位,因为公司不想耗费自己的人力预算,而这些人的损耗可以纳入其它账面部分。这家公司有一个猎头部门,但是因为之前的经理管理方式相对温和,却导致了一批闲散人员在部门没有作为。新的经理为了改变现状,于是引入新的人员。那个人就是我。部门里面除了经理,还有9个职员,其中7个是做长期职位的,2个是做人力外包合同职位的。她们都是有一定经验的猎头,我个那7个女人是一组,负责长期职位,可是他们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那是我就感觉到他们工作似乎并不专心,每天上班一来不准时,二来并不在意自己创造多少价值,平时上班更多的是讨论买什么东西,中午吃什么,经常打电话去各个餐厅问他们又什么新菜式,当天准备了什么汤。说实话,刚开始,我确实有所担心,特别是我发现他们大部分人不愿意跟我说话,也许是因为我是新人,也许是因为是公司唯一的中国人。经理为我指定了一个师傅,可是似乎她并不愿意跟我多说什么,除了入司前一两天给我介绍了一下工作程序以后很少跟我说话。我试着跟她们交流甚至约她们一起吃午饭也是时时碰壁。那时我便明白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有所成绩,这样才能在老板面前有话语权。好在这也是老板对我的期望。
-
#1
写的很好哦,期待下文[鼓掌]
-
#2
很不错,能耐心的写心里历程是一种能力。。
-
#3
继续努力,期待下文!
-
楼主#4
开始工作前,我以为猎头只是普通的面试面试,介绍一下人才,真的开工以后才明白,一切并非易事。首先这是一份以销售为主的工作,客户和人才都需要自己找。公司提供的只是一部电话,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办公场所。因为当时的公司是SME(中小型企业),外加家族式管理,而且真正的老板在美国,而新加坡的“揸fit人”是老板的妹妹。她的理念似乎是节流而非开源。所以相比我现在公司所拥有的丰富资源,那时公司可利用来获取客户和人才的渠道非常有限,总的来说只有一个jobstreet上发广告的账户和人才数据库而且还限制使用。最后为了节约开支连数据库都停用了。而我现在的公司拥有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媒体网络人才资源的访问权包括,jobstreet,jobsdb,monster,linkedin,jobs central,以及efinance等等。即便如此,当时为了仅有的机会也要自谋生路。首先,需要积累客户,而当时的team好的公司,比如那些有名气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早已被其它同事瓜分,我只有另辟蹊径。先从客户入手,寻找那些需要猎头服务的公司。我先去各大招聘门户网站搜索那些在发广告寻人的公司,然后进行背景调查,看哪些有潜力,基本上就是有一定的历史,有一定的财政收益记录。很多信息是可以从网上搜索得到比如公司的主页,他们的年度报告等等。按时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公司还是会依赖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时候,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是$0.8新币一份,各大公司对报纸的classified里面的Recruit版面情有独钟,一来是为了招聘,同时也是夸大公司知名度。而广告投放最多的时间是在每个星期六。一般情况下,客户公司投放广告后的一两个礼拜内,HR会先观察广告效应,市场反应。如果回应他们广告的人才很少,那么他们有很大的机率会考虑猎头,因为时间关系,同时,投放广告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一个报纸四分之一面的板块动辄都要上万新币。正因如此,我一般都会在当月月初去公立图书馆去查阅前一个月所有星期六的报纸,那儿查阅是免费的,而且环境很好。因为住在Woodlands区,我常去的就是Woodlands Civic Center那边的区域图书馆,即便后来我搬去的Jurong West,还是坚持这个习惯。每次查阅的时候,我都会用当时的手机把广告一块一块拍下来,然后回家上传到电脑并且和网络门户网站上搜集来的有招聘需求的公司进行整合列表,然后逐个进行研究,包括公司所属行业,主要产品,公司历史,往年财务盈亏,现有雇佣人员,公司主要人物,业内竞争对手,最新发展的新闻,有无新的竞标项目。然后再去找新加坡黄页搜索公司电话,一系列信息积累好以后,等回到公司,我便开始逐个打电话询问。当然,打电话之前,先要准备好草稿,毕竟我是新人,并且英语也并不是母语。就好像外地人在上海一样,一开口,对方心里就给你贴上了外地人的标签。不过那时,为了目标,不论面对冷嘲热讽还是闲言碎语,我一直坚信那是人生阅历,必要的积累。记得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不经历痛苦的幸福是卑微的。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我已经有了几个固定的客户,还有一些稳定的订单。其中几个客户还是比较知名的地产企业。积累客户的同时,我也积极寻找客户,一方面运用公司仅有的资源在线登发广告,而且在拿到订单之前就要行动,等订单确认再发广告就已经太迟了,其它猎头公司也会收到类似订单,早一些行动可以占得先机。当时公司的管理层并不认可我的做法,我花了很大功夫说服公司同意我的做法,因为毕竟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损耗,并且投资回报风险也很高。我们只有在成功帮客户公司找到人才开始工作以后才能收钱,在那儿之前一切投资都有可能化作泡影,或者说一定会有很多这样的投资没有收益,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数字和机率的游戏。同时,我也积极寻找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那时候,linkedin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被微软收购,为了积累用户,很多的功能是免费的,我立刻注册并且大力拓展人际圈,并且大有收获,它不但能帮助寻找人才,还能了解公司的主要人物,HR部门的相关信息。此外,很多的专业领域的Community也可以使用。随着Facebook的兴起,社交媒体也成了我搜集资源的工具,依靠这些,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我得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付出总有回报,三个月之内,我就已经是公司销售冠军,而且极富戏剧性的是我成功完成的第一笔大单所推荐的人才就是我之前公司给我在新加坡第一份工作的经理。当然,这笔交易对她是有利的,我帮她争取到了超过$1500的薪水涨幅。正如我之前说的,有了成绩以后便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下一步,我就在考虑如何把杂草丛生的部门清理成适合我发展的职业平台。
-
#5
楼主真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佩服!
-
#6
楼主确实厉害,现在还在做猎头吗?
-
#7
码字不易!顶一个
楼主的人生经历就像过山车啊!赞 -
#8
非常不错的经历,也是承受力考验下成功的一个例子。我觉得即便现在拿不到SC,将来也会注定成功,毕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
-
#9
我竟然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赞一个!
-
#10
认真读完,励志,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
-
#11
好文,楼主的态度值得学习,期待后续
-
楼主#12
适者生存古人云:最毒妇人心。无毒不丈夫!两句加在一起得出结论只有人妖和小孩儿是好人^_^。相传天蝎座的小伙伴们都挺记仇。倘若相安无事,我也不介意和她们共事。只是她们阻碍了我的生存之路,我相信物竞天择。好在之前我就知道这也是老板的心意。当初,开始上班以后,即便住Marsling(马西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边境。我还是所有人中每天最早到公司。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30.am到晚上6:15.pm。顺便说一下,新加坡的官方允许的最长正式工作时间是44小时每周,详情可参阅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的网站。早上8点或者8点15左右我就到了公司位于Bugis的办公室,入职一个月后公司,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从Cityhall的Odeon Tower搬到了这里。同时,因为公司电话系统是串联的,我们有各自的电话号码,但是都可以接听主线电话,意思是说一般客户会打我们的主线电话,每个人的电话都会响起来,声音很大,打我们的直线号码就只有一个电话会响。任何人都可以代表公司接电话。我观察了几次,她们都不太积极接主线收到的电话,所以每次都是我第一个接,以至于到后来,有些她们的客户以为我是接线员,当我不在的时候还询问我去哪儿了。其实她们不明白,很多电话是新的客户和人才打进来咨询的,我们登发的广告都是留的主线电话号码,打主线的这些都是有意向,有潜力的资源,其中不少最终被我转化成了销售额。经过几个月的奋斗,因为成绩还行,态度端正,老板也对我有了一定信任,出访客户的时候也经常和我一起。管理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作“third place”,中文直翻译就是第三处地方。第一处和第二处分别是家庭住处和工作场地。前两处,职能分工明确。可是往往很多棘手问题的解决,敏感话题的讨论需要除此以外的第三个地方。在中国,最明显的third place就是餐厅饭店,很多生意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如果在公司,老板经常叫我进去谈话,势必会引起周围同事的揣测。而和老板一起出访客户的时候,便有机会坐下讨论如何改变部门现状。新加坡人力部(MOM,Ministry of Manpower)
2008年,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呈现繁荣,特别是很多商业地产的建设,比如最出名的两个综合名胜度假项目,金沙MBS和圣淘沙名声世界RWS的建设,以及很多的基础设施:地铁环线CircleLine还有市区线Downtown Line等项目的日夜兼程。基于如此,我把目标客户转向了很多房地产相关公司——开发商,承包商,项目咨询公司,分包商——监理公司,水电安装公司以及地质勘探公司等等。其中以承包商为主,这个群体最大。新加坡的建筑主包商分为两类。一类General Building和Civil Engineering。前者多承接楼盘项目,类似高楼大厦,后者专注于基建项目,多见地铁道桥。不少承包商两者兼顾。这些公司又根据资质分为各种等级,其中最高等级是A1,拥有A1资质的公司可以承接任何价值的项目。而A2资质公司的项目承接限额是9000万新币,以此类推最低等级是C3.分包商的评级制度和总包不一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Building Construction Authority(BCA)的主页查询。同年10月份的时候,也是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刚半年,早已是正式员工,手持S准证(S Pass)。有一天和老板,就是部门经理GT去拜访完日本的承包商清水建设,回来的路上我们在Shenton Way的一家小餐厅吃午饭。她没有和我讨论客户的问题,直接问我:你觉得部门里哪个是Indian Chief,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带头大哥。我回到:坦白说,我不是很清楚,我只想专注自己的工作, 您也知道,我工作里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直接请教您,虽然我知道您让DT作我的师傅,可是我也不太有机会请教她,她们总是很忙,不过我不想让她觉得花太多时间教我影响了她的业绩。其实她的业绩几乎为零。我之所以这么回答并不希望直接说任何一个人是坏人,也不想让她以为替换或者开除其中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现状,我要改变的是整个团队。她又问我:如果DT离开公司会影响到你么?我顺水推舟:我刚进公司半年,和她不是很熟,只要您还是我老板,其它变动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就这样,我大致知道了她的下一步计划。回到公司,一切照常,我也不动声色。之前我曾经提到9个人里面有2个是和我们负责不同业务但是也是归GT管理,那两个人和我虽然不熟,但对我不坏。所以一开始,我就希望能和他们建立一层正常的同事关系,以后真的有什么变动,我不至于腹背受敌。因为这两个人工作性质,外加勤奋,他们经常加班。而我为了能有好的业绩,那时候也天天加班到到晚上9点10点,做销售是没有加班费的。平时下班以后,当那7个人都早早下班,我就找机会和那两个同事聊聊天,偶尔一起吃个晚饭再一起加班。有一次,其中一个同事过生日,我还买了很好的巧克力送给他。当然他们也是懂得礼尚往来,偶尔回敬一个咖啡,下午茶什么的。上班的时候,我极少跟他们说太多,不想让他们难做人,毕竟他们和我队伍里的人相识更早,也有一些同事之间的交集。我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团队领导人想要改变一个团队的时候,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稳定,最需要的就是有潜力的下属的信任并且值得信赖。我的部门经理GT虽然不喜欢那7个人,如果要采取任何行动都要更高的管理层首肯,而管理层常做的就是民意调查,遇到问题做决定之前,他们往往会和基层职员聊聊天了解情况。我知道那7个人不会说我多好,也许也不会说的很坏,但是我需要的是有人在部门变动的时候给我一些正面的评价增加部门经理和管理层做决定的决心。果不其然,在部门经理和我那次谈话不久,她比往常更加频繁的去总部,随后,director来我们办公室几次,找了我们每个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谈话,主要就是问问我们对工作环境的感觉,同事工作方式的想法。她没有问我对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只是简单问这里的工作氛围是否习惯,运作方式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说的直白一些,他想知道我的立场。而我依然没有去负面评价其他同事,只是说我跟经理GT学了很多东西,我的成绩应当归公于她,有她做经理,我有信心做的更好,至于其他人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我提到了另外一个团队的两个同事对我很好。这么做很简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工作久了的朋友知道这层意思。就在CEO来找我们办公室找我们谈话的时候,有客户打电话进来到公司主线,铃声四起,我听到电话故意没有接,然后去洗手间,就这样电话铃响了很久没有人没有一个人听。我回来的时候听另外团队的同事发短信告诉我,经理刚才对其他人发了很大的火。我一阵窃喜。 这次对话没有多久,我的“师傅”DT就被经理找去单独谈话了几次。
竣工后的滨海湾金沙综合娱乐度假村Marina Bay Sands
没有过多久DT正式辞职,说是辞职主要是公司为了好聚好散让她自己离开。新加坡所有销售类的工作都是有业绩指标的,只是考核方式不一,如果达不到业绩自然就会需要走人。进这家公司之前,公司会让所有销售签一份合约,主要内容就是如果业绩达不到指标,公司有权辞退。这家公司的业绩考核是每季度做一次。正常情况下,公司每季度会发警告信给业绩不好的销售职员,如果观察一两个月业绩还没有起色就会直接辞退。猎头的销售其实一般很难在一两个月内立刻有起色,因为我们是按照人才开工的时间月份计算销售额,比如说一个人才在1月份签了合约,约定好3月份开工,中间有通知时间,一般一个月到两个月,这种情况下,销售额算3月份的。如果前三个月没有什么成绩,要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大幅提升是很难的。不过因为之前的部门经理很照顾这个团队,那怕她们的业绩早就到了可以被辞退的地步,前任经理还是会以公司人员不足,新人难找为由让管理层“刀下留人”。其实她给的理由并没有错,的确猎头是一份压力极大的工作,但是坐吃山空并不是办法,企业都是要盈利的。新老板作风以目标结果为主,所以自然想大刀阔斧,DT的离开只是开始。剩下的事情也不需要我推动太多。一切水到渠成。随后的几个月里之前的7个人大多陆续离开。不过有两个人似乎还想保住自己一席之地。一天早晨下雨,到了办公室,我发现她们的雨伞撑开晾在办公区域。之前,经理说了很多次不可以这么做。我们的办公室不是很大, 雨伞撑开后更加显得地方拥挤,而且雨水滴落在地毯上会带来异味儿,这样客户来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同样的错误她们犯了很多次,以前因为人多,法不责众,老板只是说一下,这次不一样。经理进来办公室,看到这一幕,直接开骂,那两个人面色铁青,没有任何回应,默默的把伞收好,就在同一个星期提出了辞呈。至此先前所有人员都已经离开。而剩下的都是可以和我和睦共处的同事。与此同时,GT也招聘了其他的员工,一个本地人GZ,有8年的猎头工作经验,之所以我知道他有8年工作经验因为一进公司他就不停到处宣扬他的经验,而且喜欢对周围的人和事说三道四,我一度怀疑为什么部门经理会招聘他这样的人,后来想想也许是因为他以往的销售记录吧。另外几个没有什么经验的新人,JL,KH和UA。JL是马来西亚人新加坡第二代PR(永久居民),刚刚服完兵役,只做了几个月的IT职位,这个行业对他来说也是新的领域,不过他是一个很有志向的年轻人,时至今日,我和他还是同事,多年后,我在现在的公司立足,也介绍他来。KH是新加坡人,两个孩子的爸爸,以前做打印机销售,从未从事过招聘。UA是马来西亚印度人,因为幼年读的是华校,虽然是印度族,但是她的普通话应该比湖建人和福南人标准。开个春晚的玩笑^_^。初次申请2008年,传说中的PR(永久居民)大放水。原本我想借着机会搭上顺风车。虽然我的基本薪水不高,但是由于提成的数额相对可观,就想努力一试。然而,就在我填写PR(永久居民)申请表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PR(永久居民)申请表的前几张都是可以自行填写,但是最后一张ANNEX表格是需要公司帮助完成的,说的直接一点儿,那张纸信息也可以自己填,就是公司的基本状况,但是需要公司的盖章,不过移民局强调得很清楚,这张附录只是为了了解申请人所在公司的总体状况,公司不需要负有担保或者其它任何责任。当我把那张表格拿给经理,她很高兴我在申请PR(永久居民),对于她而言,我能拿到永久居民会更加稳定,政策经常变动对工作准证持有者得影响是很大的,后来那些年很多EP更新的时候只能拿S Pass,有些S Pass都更新不了。可是公司总部的人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我拿了PR以后就会跳槽,所以Director,就是公司持有者的妹妹让HR拒绝帮我完成那一张表格。还冠冕堂皇的说因为我在公司工作尚未满一年,按公司规定不可以给我盖那个章。部门经理也对此不满,跟总部沟通了很久,但是director依然坚持公司规定。可想而知,我的心情一下跌到谷底。那时我一个人的业绩抵得上其他三到四个人的总和,而且就算我真的申请到了PR也没有立刻跳槽的打算。然而,寄人篱下,没有”本地户口“,我也不敢轻举妄动,敢怒不敢言。于是,我在没有公司给出证明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些薪水单和第一年的IRAS(国税局)的税单开始了第一次PR(永久居民)的申请。
PR申请表格最后一页附录需要填写公司相关信息并且公司盖章
第一次申请,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我的条件确实不怎么样。国内二流本科大学毕业,然后又是科学学科Bachelor of Science,外加新加坡一年多的工作经验,除了尚未过期的雅思成绩和相对还好的底薪加提成薪水记录,其它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申请优势,加上当时的雇主又不愿意为我提供PR申请表里最后的Annex信息补充表格,即便PR大放水, 蓝卡(新加坡永久居民是蓝色的卡不是绿卡)也轮不到我。不过尝试一下找找感觉。预料之中,第一次两个半月就收到了拒信,拒信里还象征性安慰地说了一句,我依然可以依靠工作准证在新加坡工作。那时候起,我就不断翻阅了很多过往PR申请的案例,各个国家申请者的经验,同时详细查阅政府网站上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动向,为下次的申请作准备。与此同时,继续加倍努力工作,期待能够让底薪大幅增长,因为底薪或者fixed的部分是关键。不过因为director在这次PR申请中对我的态度让我对公司并没有先前那么多热忱,好在经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站在我这边,其他同事也对公司的做法忿忿不平,特别是另外团队的那2个和我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同事,直接说公司的做法太ridiculous。这样至少让我不平的心态得以宽慰。
新加坡永久居民SPR申请递交后,移民局Ienquiry网上的状态显示井水河水工作还是要继续进行。新来的同事,大多比较容易相处,也没什么矛盾,大家各自分工,努力提高业绩。然而唯独那个有8年经验的GZ喜欢招惹是非。他进公司两个多月有了一定的销售业绩,其实比我少。 有了一定业绩以后他就到处跟我还有其他同事说他完成了多少业绩,我听了以后也是报以微笑祝贺他取得的成绩。可是他在分享了他的成绩以后就来问我我的销售额是多少,期望我给一个很低的数字来和他对比,彰显他的突出成就。而我,自然没有告诉他我的业绩比他高很多,只是“谦虚”地对他说:不多,还需要向你学习。一来我不想跟他这样的人比较,再者,骄兵必败这是从小学校里面就学过的道理,我希望他继续保持骄傲的状态。原本他傲他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直喜欢对我口不择言。其实不只是对我,对其他同事他也一样出言不逊,也许性格矢然。记得有一次中午我们团队几个人一起吃午餐。席间,他不知是出于幽默还是寻找话题,突然对我还有其他同事说:你知道吗,有很多中国女生来新加坡做Ji女哦!我不想和他吵架,冷冷的回复了一句:是啊,这儿生意多,需求量比较大!他顿时不知道如何接话,于是又转换话题,时值汶川地震不久,他就随口一说:听说你们国家地震死了很多人啊,其实中国人那么多也无所谓的。我瞬间怒火中烧,不过也按捺不满轻描淡写扔给他一句:如果那里面有你的亲人,还无所谓么?而且同为同事的UA,那位马来西亚的印度女生,也听不下去他的废话,立刻对他说:那些都是生命。就这样几个回合,他觉得没占到什么便宜,就不好搭话了。我个人挺看不起这样的人,有一点儿成绩就自以为是,尾巴上天。人生有起伏,成就也一样。凡事尽量平常心,追求自己的目标就好。当然,也许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耀武扬威。他入司三个多月,公司准备考虑他的转正。因为经验多,他就想希望经理能够提拔他。他刚入公司的时候,经理只是给了一个Senior的头衔,并不是Assistant Manager,所以此刻他就向经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经理可以直接转正他,这些不用征求其他人的同意。可如果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升职他作Assistant Manager就需要问其他同事的意见了,因为AM(Assistant Manager)是会管理部分团队的,拥有一定抉择权。我无所谓他转正,但是他做AM对我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能想象他做我上级后的那副嘴脸。不多久,经理找我谈话关于对他GZ作为一个领导者的看法。此时我已经是新团队里面在公司里工作时间最久的员工,没有跟经理绕弯子,直接说,我不介意他做Assistant Manager,毕竟他有一定的成绩,不过我希望直接向经理汇报工作而不是他,我能够做出今天的成绩归功于经理而不是别人,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安排比较好,我不想贸然改变而影响到成绩。经理听了以后自然很担心我的业绩受影响,立刻说:放心吧,他不会做你的上司的,你的业绩本身就比他好,虽然他有经验,但我们也注重业绩。听了经理这番话,我知道GZ的升职要求基本无望。因为新进来的其他两个人,其中一个和另外的团队2个人组成3人小组。而剩下的KH和UA和我们一组,也是直接向经理汇报工作,但是一直由我协助指导关于他们工作之处的内容以及流程,并且他们对GZ的印象很不好。GZ经常嘲笑UA出生。如果我不愿意做GZ的下属,他们更不乐意,经理也不会强行把他们转给他。这样即便升了GZ的职他也是光杆司令。其实GZ敢于跟经理提出升职要求,很大原因在于他以为他的业绩是团队里最好的。那时候他知道我入行才半年多,他以为我没什么业绩,公司的个人销售记录没有公开,我跟他说需要向他学习,更加给了他自信。结果最终得不偿失。过了一个星期,经理宣布GZ被转正,但是只字没提关于是否升职他的问题。这也引发了一场新的事件...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ID:maoxianmax -
#13
楼主不更新了吗?
虽然觉得有广告嫌疑,但觉得职场争斗更精彩 -
#14
加油,人生就需要奋斗。有时候,咬牙坚持一下,困难就克服了。
-
#15
我认真阅读了您的这篇文章,很感动。
-
#16
楼主也够辛苦的, 我算了下,我也是来新加坡第8年,完成入籍。。。但没楼主这么坎坷, 我PR, 是毕业后,邀请信,自动拿了。 开始是没有入籍打算的,后来考虑买房,而且觉得应该会在新加坡定居,所以申请入籍,也没费什么功夫。
楼主这,第一天来就打算移民的,而且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佩服,赞你一个。 -
#17
能承得住壓力邁向目標,
總有出頭的一天! -
#18
敬佩楼主,希望看到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