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加坡本土文化:什么是24节令鼓?

DISAPPOINT  •   •  11 次浏览

什么是24节令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鼓声

您是否曾在新加坡的节庆活动或校园演出中,被一阵阵气势磅礴、撼动人心的鼓声所震撼?那整齐划一的动作,充满力量的呐喊,以及鼓面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具视听冲击力的画面。这很可能就是您所看到的24节令鼓(Twenty-Four Festive Drums)。这是一种起源于马来西亚,却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独特表演艺术。它巧妙地将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寓意深远的书法艺术以及节奏激昂的鼓乐融合为一体,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成为了新加坡多元文化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这项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鼓声,探索它的历史渊源、核心魅力以及在新加坡的独特发展。准备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4节令鼓的铿锵世界!


源起与传承:24节令鼓如何来到新加坡?

要追溯24节令鼓的源头,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邻国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新山。1988年,由著名作曲家陈徽崇先生与文化人陈再藩(笔名小曼)先生共同创办,其灵感源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想法:将中国古代农民赖以耕作的“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坐标,与南方传统的广东狮鼓(南方鼓)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二十四节令鼓的单个鼓代表一个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而整支鼓队则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每一个节令都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农耕智慧,为鼓乐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那么,这项充满创意的表演艺术是如何跨越长堤,来到新加坡的呢?其传入新加坡的过程,主要得益于新马两国紧密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学校之间的互动。许多创办初期,马来西亚的鼓队受邀到新加坡学校进行表演和交流,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吸引了本地教育界和文化团体的注意。一些学校率先“吃螃蟹”,成立了自己的节令鼓队,将其作为联课活动(CCA)项目引入校园。最初,可能是通过邀请马来西亚的教练前来指导,或是派遣本地师生前往新山学习。就这样,24节令鼓的种子在新加坡的校园里悄然播下,并凭借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逐渐在本地生根发芽,开启了它在狮城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核心要素:鼓、节令、书法与阵法之美

24节令鼓的魅力,在于其多重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理解它的核心要素,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欣赏这项表演:


鼓 (Drums): 节令鼓表演的核心乐器,通常使用的是体积较大、声音雄浑厚重的南方狮鼓。这种鼓能够发出低沉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足以表现节气的力量感和节奏感。鼓手们需要用极大的力量和精准的节奏敲击鼓面、鼓边甚至鼓身,创造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从模仿春雷滚滚到夏雨滂沱,再到秋风萧瑟、冬雪寂静,鼓声就是自然的语言。


节令 (Solar Terms): 这是24节令鼓的文化灵魂。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夏至、立秋、霜降、冬至等)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时间划分体系,精确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节律变化,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节令鼓表演中,每一个节令不仅是鼓的命名,更可以成为乐章的主题和意境。鼓手们通过不同的节奏组合、力度变化和表演情绪,来诠释相应节气的内涵,例如“惊蛰”的万物复苏,“大暑”的炎热酷烈,“寒露”的清冷凝结。


书法 (Calligraphy): 每一面节令鼓的鼓面上,都会用苍劲有力的书法写上对应的节令名称。这不仅是为了区分各个鼓,更是将中国重要的视觉艺术——书法,融入表演之中。书法的字体风格(通常是楷书或隶书)为鼓阵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古朴的美感,使得整个表演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也是视觉的盛宴。


阵法/动作 (Formation/Movement): 24节令鼓极度强调团队的协作与默契。表演不仅仅是原地击鼓,更包含了复杂多变的队形变换(阵法)和整齐划一、充满力量感的肢体动作。鼓手们需要在精准击鼓的同时,配合脚步移动、身体转动甚至呐喊,完成各种精心设计的阵型,如一字长蛇阵、梅花阵、方阵等。这种结合了武术元素的肢体语言,极大地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和舞台张力,展现了团队的纪律性和协作精神。


扎根狮城:24节令鼓在新加坡的发展与普及

自传入新加坡以来,24节令鼓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在本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普及,深深扎根于狮城的土壤。


校园普及:联课活动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新加坡的24节令鼓发展,校园是绝对的主阵地。许多中学和初级学院都将节令鼓列为备受欢迎的联课活动(CCA)选项。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毅力和节奏感。在校园里,鼓队往往是学校开放日、文艺演出或庆典活动上的亮点,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总能赢得热烈的掌声。您可以通过新加坡教育部(MOE)网站或各学校官网查询提供此CCA的学校名单。


社区与专业鼓队的涌现
除了校园,新加坡也活跃着一些社区民众俱乐部(Community Club)属下的鼓队,以及少数独立运作的业余或专业鼓团。这些团体吸纳了许多离开学校后仍对节令鼓抱有热情的年轻人,甚至成年爱好者。例如本地知名的专业鼓团“惊鼓人”(Drum Feng),他们不仅积极参与本地演出,也代表新加坡到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不断探索24节令鼓的艺术边界。查询人民协会(PA)网站或关注本地艺术团体的社交媒体,可以了解更多社区鼓队的信息。


大型庆典的常客
24节令鼓的磅礴气势和视觉震撼力,使其成为新加坡大型庆典活动的常客。无论是在万众瞩目的国庆庆典(National Day Parade, NDP)群众表演环节,还是在缤纷多彩的妆艺大游行(Chingay Parade)队伍中,或是新加坡艺术节(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等重要文化场合,我们都能经常看到节令鼓队的身影。这充分证明了它在新加坡主流社会文化活动中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


创新与融合的本地特色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新加坡的24节令鼓团体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与融合。一些鼓队尝试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元素融入表演,例如在节奏或配乐中加入马来贡邦鼓(Kompang)或印度鼓的元素;有的则与现代舞、电子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本地特色的节令鼓作品。这种开放和创新的精神,让这项传统艺术在新加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意义:为何24节令鼓对新加坡如此重要?

24节令鼓在新加坡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精彩的表演艺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多重文化意义,使其对新加坡社会,特别是华人社群,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连接传统的纽带: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年轻一代接触、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普遍的挑战。24节令鼓恰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载体。通过学习和表演节令鼓,年轻人有机会认识并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蕴含着古老智慧的文化遗产,接触到传统书法艺术的美感,体验中华鼓乐的魅力。它像一座桥梁,将现代青年与古老的中华文化连接起来,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身份认同的象征:新加坡华人文化的代表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24节令鼓已经逐渐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新加坡华人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它经常出现在代表新加坡形象的官方或民间文化活动中,向世界展示新加坡华人社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面。对于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而言,掌握这项技艺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


价值观的熔炉:塑造品格与精神
节令鼓训练绝非易事。它要求鼓手们具备高度的纪律性,严格遵循节奏和动作指令;强调团队精神,个人的完美表现必须融入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还需要强大的毅力,克服艰苦训练带来的身心疲惫。这些在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的价值观——纪律、团队、坚韧、专注——与新加坡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使得24节令鼓也具有了重要的品格教育意义。


丰富艺术生态:独特的表演艺术瑰宝
作为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书法、体育竞技元素的综合表演艺术,24节令鼓以其独特性丰富了新加坡本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它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充满现代的动感与力量,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管弦乐或传统戏曲的独特审美体验。它的存在,无疑让新加坡的艺术舞台更加多元和精彩。


亲身体验:在新加坡哪里可以欣赏或学习24节令鼓?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24节令鼓的知识,您是否也想亲身感受它的魅力,甚至尝试学习它呢?在新加坡,确实有不少途径可以接触这项艺术:


观赏途径:


  • 学校演出与开放日: 许多设有24节令鼓CCA的中学和初院,会在学校的开放日、校庆、毕业典礼或年度文艺演出(如Youth Celebrate!)中进行表演。关注心仪学校的活动信息,是欣赏校园鼓队表演的好机会。
  • 社区活动与庆典: 留意您所在社区的民众俱乐部(CC)或社区发展理事会(CDC)举办的节庆活动或文化表演,有时会有本地鼓队受邀演出。
  • 国家级庆典: 如前所述,国庆庆典(NDP)和妆艺大游行(Chingay Parade)是观赏大规模、高水平24节令鼓表演的绝佳场合,通常需要提前购票或关注直播。
  • 专业鼓团公演: 关注像“惊鼓人”(Drum Feng)等本地专业或半专业鼓团的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Facebook, Instagram),他们会不定期举办专场演出或参与各类艺术节。您也可以在 SISTIC (https://www.sistic.com.sg) 等票务平台搜索相关演出信息。
  • 艺术中心演出: 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等综合性艺术场所也可能在其节目安排中纳入24节令鼓的表演,可以定期浏览他们的网站。


学习途径:


  • 学校联课活动(CCA):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如果学校提供24节令鼓CCA,这无疑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 民众俱乐部(CC)课程: 部分民众俱乐部可能会根据社区需求开设24节令鼓的兴趣班或短期课程,主要面向公众。您可以向临近的CC查询或浏览人民协会(PA)的 OnePA 网站 (https://www.onepa.gov.sg) 搜索相关课程。但这类课程相对没有学校CCA普及。
  • 私人/社团鼓队招募: 一些独立的社区或私人鼓队有时会对外招募新成员,特别是针对有一定基础或热情的青少年及成人。关注这些鼓队的社交媒体或网站,留意他们的招募信息。


获取信息的建议:


想要及时获取24节令鼓的相关演出或学习信息,建议您可以:


  • 关注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s Council, NAC)(https://www.nac.gov.sg) 的网站或社交媒体,了解本地艺术活动动态。
  • 善用搜索引擎,输入“新加坡 24节令鼓 表演”、“Singapore 24 Festive Drums performance/workshop”等关键词进行搜索。
  • 关注特定鼓队或您感兴趣的学校/社区组织的官方渠道。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走近24节令鼓,无论是作为欣赏者还是潜在的学习者,都能感受到这项融合了传统与活力的文化艺术所带来的独特体验。


(≧﹏ ≦) 还没有人回复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