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密列悲歌

 •  44086 次浏览

                   崩密列悲歌
                       黎秋山
                  
   那悲怆的旋律在崩密列景区的晨空萦绕飘游,飘进了废墟般的遗址,飘进了坍塌的庙宇,飘进了高耸的树林,也飘进了每一位走进崩密列游客的耳畔和心灵。
   演奏者是几位残疾的柬埔寨人,有的脸上戴着墨镜,有的面前摆着假肢,正在或吹或拉或弹或敲,一起演奏着高棉民族的乐器。他们身旁竖有一块写着多国文字的木牌,“地雷受害者”几个汉字赫然入目。
   柬埔寨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成为统一的王国,可进入二十世纪后这个文明古国却屡受战患。频繁的战争导致产自前苏联、美国、法国、越南、泰国以及中国的各式各样的地雷源源不断地流入,从而使柬埔寨人成为地雷的受害者。据说,目前柬埔寨每250人中,就有一人因触雷而致残;而且,柬埔寨国土上还隐藏着上千万颗杀伤性的地雷,天天至少都还有两个普通人在地雷爆炸中肢离骨碎、血肉横飞。
   演奏的地雷受害者跟前摆着一个容器,里面散落几张零钞。但这些不幸的民间艺术家并没有向游人行乞,他们肤色苍黝,神情安详,浮着高棉人的微笑,专注地进行演奏。那哀婉的旋律充满忧郁,流露着悲伤,也跳荡着坚强,如怨如诉,平缓流畅,十分悦耳,在崩密列遗址里里外外缓缓地飘扬。
   崩密列在高棉语中是荷花池之意。可眼前的景象实在无法与这诗意的地名相联系,倒是令人感觉与其中文含义恰如其分地形象:崩。举目环视,遍地堆积着崩溃的基石、崩塌的殿宇、崩裂的塔柱、崩坍的墙壁以及崩陷的雷坑。横斜的乱石之间,汪汪浊绿泛黄的洼水、段段遍体鳞苔的残垣、条条蟒蛇般蜿蜒的藤蔓、无数蛛网般缠绕的根茎,还有那棵棵昂然遮天矗立的巨树,更让崩密列显得满地疮痍,无限凄冷荒凉,如同一处被飞逝的岁月所遗忘的历史废墟。
   崩密列的确已然荒芜千年。它本是吴哥王朝一座尚未竣工的婆罗门教庙宇。战火和迁都使得这个高棉民族的古老文明早在中世纪就被莽莽的热带丛林湮没。回归人间后,柬埔寨先后经历了日寇侵略、法国殖民、朗诺政变、红色高棉、越柬战争等战乱。每一场战乱,都使崩密列变得更加阴森荒僻,更加人迹罕至。因为,据守当地的武装,都会在崩密列的密林中埋藏下恐怖的地雷。这里,随时会发生那一声令人魂飞魄散的爆炸:“嘣!”
   也许崩密列昔日从未曾经过任何繁华与辉煌,分崩离析的建筑废墟上几乎看不到丝毫艺术的浮雕,只有岁月、风雨、苦难和战争所造成的伤痕是明显和毫无疑问的。历史也没留下有关这座古迹的任何文献与记载,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关于红色高棉惨绝人寰[关键词屏蔽]的传说。红色高棉曾在柬埔寨实行政治清洗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数年时间,柬埔寨全国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有170多万人死于饥饿、疾病、酷刑与屠戮,其中包括20多万华人。崩密列就曾经是红色高棉进行武装割据和负隅顽抗的丛林据点,培训士兵用枪、埋雷和杀人的基地。有一个名叫阿基拉的柬埔寨人,5岁就被红色高棉抓为少年兵,6岁就开始学习埋地雷。他坦言,战争时期,自己曾经“每个月埋4000到5000枚地雷,埋得到处都是。”战争结束后,他被战争梦魇困扰,良心不安,遂以排雷赎罪,“排雷的一些地方,就是我以前埋雷的区域。”“我把生命交给地雷,由它审判。”
   战争给柬埔寨人民造成了苦难和伤害,也让柬埔寨人民陷入了极端的贫困。陷于贫困的柬埔寨人不仅黝黑,而且精廋,但脸上却始终浮现着微笑。他们很热爱自己的国家,称其为东南亚的鱼米之乡,风调雨顺,没有台风,没有地震,稻米一年三熟。他们说,柬埔寨曾经很富有,首都金边曾享东方小巴黎的美誉,过去仅马德望一个省生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全国的百姓。他们深信目前的贫困是暂时的,未来生活会非常美好。他们非常珍惜现今来之不易的民族和解与国家和平,除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之外,他们还在努力增加生育,以实现民族繁荣与振兴。在百废待举的柬埔寨,生育率非常之高,据说最多有一对夫妇生养十六个小孩的。因此,柬埔寨的少年儿童很多。在崩密列游览,我不时遇到一些柬埔寨儿童向我兜售东西,用清晰的中国话说:“我家里很穷,我没有钱上学。”儿童清澈的眼睛流露着无限的凄苦和无奈,他们稚嫩的声音渗透着令人心碎的悲哀。是啊,他们还是孩子,是一些根本应该坐在明亮教室里郎朗读书的少年。究竟是什么,迫使这些年幼的儿童放弃上学,不得不来到废墟般的崩密列,反复对游客吟唱这句哀婉的人生悲歌呢?
   该死的战争。可怜的孩子。

1 条回复
  • #1

    那两小孩真行,画得挺美。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