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未来的盛衰轮回
no8D8U • • 166 次浏览吴俊刚:向民粹主义说不
订户
发布 / 8小时前
作者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意见,并认为国会里应有更多的辩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政府和产生更好的政策。(陈斌勤摄)
新加坡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政党政治难以回避的发展趋势问题,另一就是与此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
“民粹主义”(populism)成了上周国会辩论政府施政方针的一个焦点,而且很罕见的,在最后一天辩论中,国会反对党领袖毕丹星竟同意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的观点,即大家都应向民粹主义说不。显然,任何政治人物都不会承认自己在走民粹主义路线,我们也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但什么是民粹主义呢?在国会辩论的语境里,民粹主义显然是不好的,也不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遭到一致否定。追根溯源的话,它其实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就现在一般新闻媒体上的用法来说,民粹主义指的是政客利用一些课题煽动民众情绪,反执政者(体制)、反精英阶层,从而达到捞取选票的目的。因此,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等,都属民粹主义政客。
新加坡国会日前辩论的民粹主义指的又是什么呢?过去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很直接,就是指一些政客为了争取选票提出各种讨好选民、哗众取宠的主张,如免费教育、医疗之类。这回,黄循财给了自己的明确定义。他说:“民粹是压制真相、掩盖真相、陷入后真相(post-truth),以及为政治利益而扭曲事实的政治。它伪称复杂的课题有简单的解决方法,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民粹主义在新加坡生根,推行民粹政策的政党或许能得到一些短期的好处,但长远而言将对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造成巨大伤害。”
他接着说:“就政府而言,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我们拒绝一切形式的民粹主义,在制定政策时坚守诚实和廉正。如果政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们期待反对党指出来。请这么做。你们必须这么做。我们期待你们这么做。相反的,如果反对党提出我们认为是民粹的想法和政策,我们同样会指出和强调我们的关切,理应如此。我希望这是我们就如何推动新加坡政治和民主发展的共识。”毕丹星随即表示认同。这是一个“观其行”的重要参照点。
其实,黄循财在第一天的辩论中就已表达了这样的期许。他期待在此次辩论和本届政府余下的任期中,听到反对党提出实在的替代政策方案,而不是投机取巧或民粹的想法,一点一点地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理应是提出一个替代政府的严谨的替代方针。
所谓一点一点地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切香肠。政治上这是很厉害的做法,因为它操作的是灰色地带。你不容易给它套上民粹的帽子。比如,你说政府只应动用一半的储备金净投资回报贡献,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动用60%?这是不是民粹可以争论,但肯定是在切香肠,也很容易获得选民的欢心。又如,你说非得调高消费税不可,他则说,为什么不调高富人税、公司税等等?这也能博得一些选民的欢心。
最要命的是,如今有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切香肠的做法更具杀伤力。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形成一支网军,为各种反对的声音鼓噪。但对黄循财的直攻,毕丹星其实并没有接招,而是采取了暂避其锋的做法,坦言现阶段工人党成就不了替代政府,它的中期目标是在国会里拥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在冷眼旁观者看来,这等于说:现在我们不必提出什么替代方案,反正我们还做不了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黄循财和毕丹星过招,还提及另一个当今民主政治极其突出的问题:在发达的民主国家,民主都走上了民意分化和两极化的歧路。看一看这些国家,民粹主义已经生根,对这些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方面,美国可说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多年来一直高举民主旗帜四处征讨的美国,现在是民主政治最糟糕的反面示范。
政党政治一般来说,最终都难免走上这样的末路,即连以色列也不例外。少了外部威胁,内斗立即恶化,政党间(以及它们背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很快就浮上台面。当年立国时的以色列可谓四面楚歌,加上有犹太复国主义精神的支撑,因此表现团结,枪口对外。但如今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威胁”已经消退了(除开伊朗),各政党的争斗也空前激烈。比例代表制更加剧了大小政党割据和政治碎片化的情况。
因此,新加坡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政党政治难以回避的发展趋势问题,另一就是与此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一党(行动党)主导向来是新加坡政治的优势。但随着老一代选民的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必会逐渐转变。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则会加快转变的进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意见,并认为国会里应有更多的辩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政府和产生更好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觉得,更多的政党竞争能产生更好的治国人才,或者在行动党有朝一日变坏时,能有一个后备轮替。
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理论上正确而已。每一场政治辩论几乎都是以各持己见暂时落幕;政党激烈竞争的结果往往出现民粹主义政客。总的结果则是党派对立(若是两党势均力敌的话),社会分化。欧美各国如此,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也是如此。政治辩论可以似是而非,让一般选民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最后是靠对政党的忠诚投票,胜出的往往是最懂得操纵民众情绪的政党和政客,而不是最有能力治国的人选。这里不是要否定竞争,而只是要指出,政党政治必然形成政治恶斗,政治恶斗就会出现上述的结果。
新加坡出现行动党和一批能干的建国元老,那是历史的偶然,不是必然。随着建国时期的危机感逐渐消退,以及老一代曾经过苦日子的选民逐渐退场,在相对安逸和稳定中成长的新“新加坡人”,必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逐渐有脱离现实的政治欲求。要求人们为后代和长远着想,抑制和延迟满足眼前的欲望,将会越来越难。其实这是人的本性,不然朝代和国家也就不会有盛衰的轮回了。
因此,孟子有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6年出版的一本英文科幻小说里的主角,也说出了一番现在在网络上经常被引用的话:艰难的时世造就了坚强的人,坚强的人造就了安逸的日子,安逸的日子造就了软弱的人,软弱的人造就了艰难的时世。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新“新加坡人”,是否能超脱盛衰轮回的“规律”,这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解答的问题。
---
-
#1
新加坡的隐忧就是政府有点站不住场子了上次大选我记得得票率并不高. 如果再跌,很可能就很难保住国会绝对多数的席位.
-
#2
不懂他们是不是故意的反对党说,建议把英文 纳入考核 永久居民和新公民的标准。。
部长说,不能把 英语做为bla bla bla 的唯一标准。。
这哪跟哪啊。。 人家有说 唯一标准了吗? 只是纳入考核标准,可以综合打分之类,搞得更透明些, 这建议挺好的啊!
感觉不像精英们在辩论啊,俺觉悟地,不懂。 -
#3
年轻人思想不一样了。说这样的话,只能让人感觉到"很执政党"。认同的是,民粹不该。不过有时候喊着反民粹的那个人洽洽最民粹,在宣传攻势下民众都难以看清。
-
#4
四种语言应该有同等地位,明面上的英文测试是不好的
-
#5
不是的加入考核就意味着一票否决,可不是综合考量。这显然是很多人不同意的,生活工作不是选拔性质的考大学,工作中需要英文的话也是专业性质的,能胜任工作意味着英文够工作用,但不意味着能通过考试。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是不需要作文写得好的。理想状态当然是招进来的人英文又好,技术又好,管理又好,身体又好,智力有又高,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这是不现实的,哪有那么多全方位人材?实用主义出发,要抓住重点,管那些旁枝末节干什么。语言显然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已经在新加坡生活工作多年的人,早已证明能适应本地生活,你考他英文目的是什么?
-
#6
明年还加1% GST伤害挺大的。
-
#7
加入考核怎么就意味着 一票否决??
只是考核标准之一,又不是考驾照,何来imediate fail?? -
#8
但是 英文是 跟其他族群沟通的 基本工具测试一下,有何不可??这正表明了 本地独特的多族群的和谐。
-
#9
基本来说用本人学历和工作职位情况就够了如果是家庭原因申请,那英语测试就更没有必要了。
何况新加坡移民政策并不透明,又不是打分制,加入个英文测试真的没啥意义。 -
#10
作者好像是前议员?。。。
-
#11
要一堆只懂英文的来干嘛?除非是英文老师,地盘那么小,资源那么少,引进资源才是正途。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投资,科技,技术,人脉等。
找几个英国或者澳洲当地土著赤贫或者底层成员来了,就算英文再好,能帮到本地啥?能帮到本地人群啥?
此所谓,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性),邯郸学步(别国要求入籍考语言,就闭着眼跟着学)。 -
#12
因为英语这个东西不合格就是不合格。证书的话,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考试的话,过就是过,不过就是不过。新加坡的移民都是工作生活多年,已经证明适应性的,不能在本地交流生活的自然离开新加坡了。又不是新西兰澳大利亚那种你还没去就能申请移民的纯英语国家。
-
#13
我再重复一遍英语好,很有用。如果政府能找到英语又好,其他方面又出色的,自然是最理想状态。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全才,只能舍去一些不重要的考察因素,而所谓的英语考核就是所有需要考核的条件里最不重要的。护士之类的,英语肯定得好,不好没法和病人交流。而能成为护士,专业考试本身就是英文的,平时工作也是英文,水平不够的话,早就被淘汰,丢掉工作了。有些工作又不需要那么强的英文,或者专业型很强,人家工作多年就说明英文够用,你拿英文卡人家干嘛。新加坡讲究实用,能给国家做贡献就行。
-
#14
目测撕逼大战一触即发。。。
-
#15
想多了国家层面,已经有官方结论,也已经公布于众。
具体到此贴,诺思只是问一下,并不是说,诺思站在了某一边。
所以,没有啥大战。上述各层层主所做的叫做clarifications。 -
#16
本地国语不是英语,而是马来语英语只是工作语言,只是作为各族之间的共同的沟通媒介。楼下童鞋说的对,四种语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平等的。
如果是移民本地,一定要考语言的话,作为国家层面,作为政治层面,也轮不到考英文。
Hope can clarify it. -
#17
关于本地国语,参考Wikipedia 里的national language 条目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ingapore
-
#18
靠工作移民的,当然没问题可是新加坡有很大比例的移民是婚姻移民,这个群体考语言就太难为人了。
-
#19
层主在本楼的讲话字字珠玑;鼓掌!那位天涯层主的讲话也很有说服力~~
-
#20
移民时,考英文会带来政治上的潜在矛盾和冲突本地很多年长者所谓建国一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并不是英文的熟练掌握者。如果新移民英文熟练才会进来,那么,就等于变相地以英文水平强行分割了不同的公民,这将会导致不必要的分裂,和民心的离心力。
主张考英文的政治人物,如果我们问他,是否英文水平过关的公民才能在选举中投他的选票,大家觉得他会怎么看待自己提出的考英文的建议? -
#21
马来语是历史原因。说普适性显然不如英语和华语多年后的新加坡第五代领导班子里还有说少能熟练说马来语,恐怕是未知的。但可知的是绝大部分肯定是熟练说英语和华语的。华语不熟练的一定还是少数。
即将接任的第四代班子嘛,可能历史因素熟练会马来语的还不少。 -
#22
俺就是一苦逼工程师,英语太好有反作用整天找我开会,找你多做英语好可以做的工作。
英语不那么好多好,够用正好,不要过。 -
#23
考英文的话,南亚国家的移民有很大优势。
-
#24
这等于是说敞开大门迎接硬度人
-
#25
慎言,你这样的说法,逻辑上,提倡建议者应该会提前想到遇到事情,不要只从自己所在的位置的角度想,要从整体和全局角度想,从最大多数人群的利益角度想。
引进人才,引进投资,引进创新,引进劳动力,创造更多机会和就业岗位,是有利于本地全体人群的,包括各个种族的人群都会受益。为这些引进设置障碍,挑起矛盾,是不利于全体人群的,是不利于各个种族的人群的长远利益的。 -
no8D8U 楼主#26
好像马来语地位还高一些军队 国歌什么都是马来语
-
#27
层主这一论点,略低估提出语言建议者的智力了很抱歉这样说。
很多时候,竞争,就是这样的局面。人性也会被拿来当做手段和武器的。料到民间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在意于庙堂争辩的失败,那是预料之内,民间的反应也是在意料之内。
当家不闹事。在语言,种族等课题可以借题发挥,煽动民间情绪,意图把水搅浑,不是一种负责任的以民为中心的态度和做法。 -
#28
国语是马来语官方语言是四种。
-
no8D8U 楼主#29
实际结果可能是加了英文来的印度人增加 华人减少
-
no8D8U 楼主#30
是的新加坡剩男需要从周边国家找老婆
如果还要限制只能找英语好的那就难为人了 -
#31
慎言,层主落入圈套了在逻辑上,中国移民的这种反应,是提出这个课题的人,有能力提前预料到的民间的来自中国移民的反应。
说句诛心的话,逻辑上,这是在玩弄这些中国移民于股掌之上。
不要轻易落入种族矛盾的圈套。 -
#32
这点也是预料之中的但影响较小,民间的这种反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杀伤力。
-
#33
其言论的错误与种族无关错误在于这种政策会损伤本地各族人群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因为它损伤了引进资源,引进投资和人才的政策,损伤了就业率,损伤了民众努力改善家庭生活的辛苦。
-
#34
这是比较典型的民萃式样的操纵民间舆论情绪的做法也是具备极高智力的人的做法。
客观上,这种提议显示了提出者政治斗争的成熟和分寸感,也流露出提出者相当高的智力,以及对未来民间情绪的演化的预判。
所以,看起来庙堂争辩已经结束,但其实民间酝酿才刚刚开始,这,看起来,逻辑上,才是目的所在。 -
#35
我看很多时候不需要很聪明,脸皮厚作用大很多。。
-
#36
也可以叫做坚定的意志或者坚韧不拔教员长征初期就是人见人嫌,走到遵义,不就翻了身。这里的关键点是,教员预判到对方能力比较矬,失败是早晚的事,教员自己又是成竹在胸,所以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邓公三起三落,也是高瞻远瞩,预判到教员早晚遇到挫折,届时教员就会找邓公。。。
所以,所谓坚定的意志,坚韧不拔,无非是,料别人不能料,并拥有独特的才能和宏大的格局。 -
#37
最开始的提议者不是个印度人吗?
-
no8D8U 楼主#38
新加坡未来的盛衰轮回吴俊刚:向民粹主义说不
订户
发布 / 8小时前
作者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意见,并认为国会里应有更多的辩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政府和产生更好的政策。(陈斌勤摄)
新加坡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政党政治难以回避的发展趋势问题,另一就是与此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
“民粹主义”(populism)成了上周国会辩论政府施政方针的一个焦点,而且很罕见的,在最后一天辩论中,国会反对党领袖毕丹星竟同意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的观点,即大家都应向民粹主义说不。显然,任何政治人物都不会承认自己在走民粹主义路线,我们也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但什么是民粹主义呢?在国会辩论的语境里,民粹主义显然是不好的,也不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遭到一致否定。追根溯源的话,它其实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就现在一般新闻媒体上的用法来说,民粹主义指的是政客利用一些课题煽动民众情绪,反执政者(体制)、反精英阶层,从而达到捞取选票的目的。因此,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等,都属民粹主义政客。
新加坡国会日前辩论的民粹主义指的又是什么呢?过去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很直接,就是指一些政客为了争取选票提出各种讨好选民、哗众取宠的主张,如免费教育、医疗之类。这回,黄循财给了自己的明确定义。他说:“民粹是压制真相、掩盖真相、陷入后真相(post-truth),以及为政治利益而扭曲事实的政治。它伪称复杂的课题有简单的解决方法,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民粹主义在新加坡生根,推行民粹政策的政党或许能得到一些短期的好处,但长远而言将对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造成巨大伤害。”
他接着说:“就政府而言,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我们拒绝一切形式的民粹主义,在制定政策时坚守诚实和廉正。如果政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们期待反对党指出来。请这么做。你们必须这么做。我们期待你们这么做。相反的,如果反对党提出我们认为是民粹的想法和政策,我们同样会指出和强调我们的关切,理应如此。我希望这是我们就如何推动新加坡政治和民主发展的共识。”毕丹星随即表示认同。这是一个“观其行”的重要参照点。
其实,黄循财在第一天的辩论中就已表达了这样的期许。他期待在此次辩论和本届政府余下的任期中,听到反对党提出实在的替代政策方案,而不是投机取巧或民粹的想法,一点一点地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理应是提出一个替代政府的严谨的替代方针。
所谓一点一点地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切香肠。政治上这是很厉害的做法,因为它操作的是灰色地带。你不容易给它套上民粹的帽子。比如,你说政府只应动用一半的储备金净投资回报贡献,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动用60%?这是不是民粹可以争论,但肯定是在切香肠,也很容易获得选民的欢心。又如,你说非得调高消费税不可,他则说,为什么不调高富人税、公司税等等?这也能博得一些选民的欢心。
最要命的是,如今有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切香肠的做法更具杀伤力。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形成一支网军,为各种反对的声音鼓噪。但对黄循财的直攻,毕丹星其实并没有接招,而是采取了暂避其锋的做法,坦言现阶段工人党成就不了替代政府,它的中期目标是在国会里拥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在冷眼旁观者看来,这等于说:现在我们不必提出什么替代方案,反正我们还做不了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黄循财和毕丹星过招,还提及另一个当今民主政治极其突出的问题:在发达的民主国家,民主都走上了民意分化和两极化的歧路。看一看这些国家,民粹主义已经生根,对这些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这方面,美国可说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多年来一直高举民主旗帜四处征讨的美国,现在是民主政治最糟糕的反面示范。
政党政治一般来说,最终都难免走上这样的末路,即连以色列也不例外。少了外部威胁,内斗立即恶化,政党间(以及它们背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很快就浮上台面。当年立国时的以色列可谓四面楚歌,加上有犹太复国主义精神的支撑,因此表现团结,枪口对外。但如今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威胁”已经消退了(除开伊朗),各政党的争斗也空前激烈。比例代表制更加剧了大小政党割据和政治碎片化的情况。
因此,新加坡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政党政治难以回避的发展趋势问题,另一就是与此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一党(行动党)主导向来是新加坡政治的优势。但随着老一代选民的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必会逐渐转变。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则会加快转变的进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意见,并认为国会里应有更多的辩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政府和产生更好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觉得,更多的政党竞争能产生更好的治国人才,或者在行动党有朝一日变坏时,能有一个后备轮替。
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理论上正确而已。每一场政治辩论几乎都是以各持己见暂时落幕;政党激烈竞争的结果往往出现民粹主义政客。总的结果则是党派对立(若是两党势均力敌的话),社会分化。欧美各国如此,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也是如此。政治辩论可以似是而非,让一般选民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最后是靠对政党的忠诚投票,胜出的往往是最懂得操纵民众情绪的政党和政客,而不是最有能力治国的人选。这里不是要否定竞争,而只是要指出,政党政治必然形成政治恶斗,政治恶斗就会出现上述的结果。
新加坡出现行动党和一批能干的建国元老,那是历史的偶然,不是必然。随着建国时期的危机感逐渐消退,以及老一代曾经过苦日子的选民逐渐退场,在相对安逸和稳定中成长的新“新加坡人”,必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逐渐有脱离现实的政治欲求。要求人们为后代和长远着想,抑制和延迟满足眼前的欲望,将会越来越难。其实这是人的本性,不然朝代和国家也就不会有盛衰的轮回了。
因此,孟子有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6年出版的一本英文科幻小说里的主角,也说出了一番现在在网络上经常被引用的话:艰难的时世造就了坚强的人,坚强的人造就了安逸的日子,安逸的日子造就了软弱的人,软弱的人造就了艰难的时世。未来一代又一代的新“新加坡人”,是否能超脱盛衰轮回的“规律”,这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解答的问题。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2,奖励楼主18分以及27狮城帮币,时间:2023-04-26 22:00:01。 -
#39
小新10004259,看到你的帖子我感同身受,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经历。虽然我们都知道完成任务的难度不同,但老板对于不同员工的要求却是极为不公平的。
首先,老板对不同员工的要求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和优缺点,所以应该根据员工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目标。如果老板对所有员工都有着同样的要求,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老板应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实际表现和进步情况,而不是单纯地比较数据和数字。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工作任务的难度。当我们自觉工作任务完成度做到了90分以上时,就应该注意到自己的优秀表现,并与老板及时沟通。同时,也要认识到同类工作中不同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同,任务易做难做与任务长度、谈太空志向绿大地难易度可能变化,所以不能单纯地用数字来衡量任务完成度的好坏。
最后,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并理性看待老板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并且在老板的要求变高时也可以更好地应对。同时,理性看待老板的要求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设定目标,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贡献。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自身所能,就不必在乎与同事之间的评级和比较,也没有必要为了老板的要求而过分压抑自己。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冷静对待,认真思考,合理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