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隆冬放开?夏季会不会更好?是不是没做好充足准备?梁万年回答——

功夫熊猫  •   •  336 次浏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为何在隆冬而不是夏季放开?是不是没做好充足准备?今年春运会带来第二波、第三波感染高峰吗?《面对面》栏目专访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疫情防控政策

调整时机的抉择

记者: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到现在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坦率地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疫情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

  • 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

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及一些高危人群,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
我们的药物手段、对重症救治的资源准备等等……
这个时机是基于一个基本前提的,即我们是无法消灭掉这个病毒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有效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高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有些人认为是因为防不住了才被动进行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

疫情防控的第一条战线

从社区、单位、口岸转向医疗机构

2022年12月上旬,随着新冠奥密克戎病毒快速传播,我国不少城市出现感染高峰,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梁万年:我们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以后,实际上有几个重大转变——

  • 从过去的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防医疗挤兑;

过去防控的第一条战线是社区、单位、口岸,而现在防控最重要的战线、第一道前沿阵地是医疗机构;

过去我们是平均的资源发力,全人群的核酸检测、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现在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单位,尤其像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防控。

隆冬时节进行“乙类乙管”调整

经综合判断应该是最佳的

记者: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权衡各个因素做出决策。但若是把目光放小一点,如果自己家的老人遇到了危急状态,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
梁万年:这波疫情有些老人患了病,甚至得了重症,有的去世,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种疾病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传播速度太快,确实是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减少这种危害。记者:当时我们说不放开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老年人,因为一放开他们的身体会最先遭到重创。但是现在我们恰恰处于隆冬时节,进行“乙类乙管”,做出这个重大的策略上的调整,有没有比这个再好一些的时节?
梁万年:新冠病毒尤其奥密克戎变异株,现在的致病力是弱的,我们认为这个时候针对这种变异株,进行相关的策略和措施调整,应该是最佳的。也就是说到什么时候调整是合适的,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梁万年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当下的时机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也和我国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梁万年:2022年2月我被派到在香港的中央专家组去,第一件事我就发现死亡的94%是老年人。我后来仔细分析,当时香港的疫苗接种率是86%多,但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到15%,我认为问题就在这。当时,我们的疫苗接种率也是80%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几个月前还不到40%。记者:现在呢?
梁万年:现在80%多了。疫苗接种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率是好的,但是抗体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2023年六七月份季节又好,呼吸系统病又少,放开最好,但是六七月份的时候,老年人群疫苗接种所产生的主动免疫的保护力在下降。记者:如果往前提六七个月,放在2022年的夏季呢?
梁万年:那个时候不行。那个时候我们整个老年人群,整个加强针的疫苗接种水平没有达到预期保护的效果。那个时候全国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整体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就是利用了这些窗口期,再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从全球来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

记者:国家现在下大力气在关注老年人,救治老年人。但现实是,即便医疗资源开足马力运转,也消化不了一时间这么多涌向医院的老年人,出现了一些在医院大厅里面,躺在急救病床上的老年人,看着挺让人着急的。
梁万年:因为这个疾病来势太快了,短时间内大量的感染,特别是老年人需要到医院来,而且难免在短时间内医疗资源出现一些紧缺,所以国家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地把医疗救治、防医疗挤兑放在了优先战略位置来考虑。记者:现在大家还是觉得,虽然你们做了准备,但也没觉得准备是充足的。
梁万年:从全球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都会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其他国家,当一个疫情高峰来的时候,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挤兑,我想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定优先的救治对象,实行分级诊疗,真正使一些高危人群及时得到救治。

要警惕“信息流行病”

甄别谣言

记者:过去一周有个现象,因为出现了XBB,所以大家都在信一个转发说要备一点诺氟沙星和蒙脱石散,于是纷纷去购买。事后证明那条信息不实,可是在面对一波一波新的变异株的时候,我们又应当信谁的呢?
梁万年:我想政府会通过专家的建议、对疾病的了解,及时发布一些相关信息和指引。另一方面,老百姓还是要绷紧一根弦,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的,要有一定的警惕。
这次新冠感染疫情的防控,我们感受到除了病毒疾病带来的危害,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信息流行病”,各种谣言对人也产生了一些像焦虑的影响,也要严格防范。

不排除春运引起新一波感染高峰

但概率较小

从1月7日开始,我国进入为期40天的春运时间,不少人也担心,随着大规模人口的迁徙流动,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记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的城市已经经历过感染高峰了,那么对于春运高峰产生的冲击,会不会比想象中预测中要小一些?
梁万年:从国家为基本单位来看,很多省份已经达到了高峰,有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排除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的第二波或第三波高峰,但是概率比较小,即使有也不会是太大的一个波峰。记者:那就是不会像已经经历过的这段时间那么严重?
梁万年:对,肯定不会的。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一波以后,绝大部分感染的人是有相关免疫力的。但是要考虑到感染人口结构的变化,像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在家不出门,可能因为春节的流动,走亲访友被感染了。再加上农村的医疗救治条件不如城市,所以要防范出现农村的医疗挤兑,特别是老年人感染以后,如何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农村地区应对岁末年初人群流动带来的疫情防控挑战。梁万年:怎么加强农村防控,我想最简单的一个是要确保农村的老年人有人去管他,知道他现在在哪,是什么样的情况;第二点一旦需要住院治疗,一定要有快速转诊,能够及时收治;第三点,要有药来给农村用。记者:现在能做到吗?
梁万年:那必须要千方百计做到。我相信短暂的、局部地区的缺乏谁都不能够避免,但是这些问题一经发现就要快速采取措施,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https://ibit.ly/RwYX

5 条回复
  • 青锋明
    #1

    有不少干货迟来好过没来。。。这样的沟通,可以在放开前公示,并且不断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推出新的宣导。

    家乡的百姓,多数是非常跟从主流导向的。

  • 54qnian
    #2

    想用榔头敲他那个猪脑袋他在扇自己耳光子

  • #3

    被动技能100%给自己找到一个科学的台阶下

  • yhtxc
    #4

    都是要恰饭的你在那个位置,也只能说一些这种说了等于没有说的话。没有梁万年,也有王万年李万年。

  • 青锋明
    #5

    风月同天中国防疫政策长时间与世界不同步,有其自身考量,就像很多国家无法全面封控阻断病毒,甚至对病毒传播出现一国多种措施,导致病毒持续蔓延,也是国情使然,也都得面对各自国内的不同批判声音。看待中国封控与重开国门的问题,无须从单一视角,而毋宁要从全局审视,过去的严格封控确实获得大多数中国人肯定,如今与世界的同步化,也是基于其国内现实需要。事实上,多数国家“与病毒共存”的路线,也是迫于无奈。本报上海特派员日前访问从美国回上海的一名女子就说得很浅显却到位:“这是必经的路程,可能过了这个坎,一切就会顺利了。”

    病毒为祸人间三年,家家同受其害,却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到了传播力强如奥密克戎的阶段,已经无从围堵,国际社会既不该因猜忌或商业利益而采取疫苗民族主义,也犯不着坚持面子和姿态问题,拒绝合作互助。

    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对中国走上这一步给予更多谅解、肯定与鼓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和舆论对于外界尚存的疑虑与观望,也无须抱持过度防卫的心理予以反击。此时此刻,人类应该更能体会“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含义,抱持这种宽宏的心理和态度,携手迈向抗疫的最后一里路,切莫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摘自早报社论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