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首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语小诗

花无缺与小鱼儿  •   •  3237 次浏览

今天朋友圈里读到一首来自马来西亚的小诗,《小班顿》,如下(发不了图片,只能一字一句的type出来-_-):

小班顿 (欧筱佩 中文翻译)

华语:
漂亮鱼儿取来烧烤就好
要想料理有少了酱黄姜
别家孩儿只能瞅瞅就好
要想谈婚论嫁又缺银两

粤语:
靓靓鱼仔拿来烧烧就好
要想整靓餐又冇酱黄姜
人哋窦记用来睇下就好
要想话拉埋下又冇银两

(编者注: 班顿(pantun), 为马来语区15世纪以来流行的口传四行诗体,原诗为马来诗文,此处省略。)

对比了普通话翻译和粤语翻译,有点不明白,"窦记"="女孩"?没听过这样的说法,翻遍了百度和谷歌也没找着有关联的解释。

有个朋友看到图片后很感慨,她说这首诗触发了她20年前的记忆,那时说着白话乡下话的记忆。她留言说不知道有"窦记"的说法,但有"豆lyang"的说法,问她怎么写"lyang",她说不会,都是口语来的,只有口口相传,反正就是"lyang"妹,"lyang"仔的那个"lyang"字。现在乡村没落,人们涌向城市,家家户户独门独户,也没有以前串门说话的习惯; 再者,哪怕像广州这样的城市,外来人口很多,不说普通话根本沟通不了。小孩子接受的语言也只能是普通话,久而久之,方言几乎要消失殆尽了。

现在看来,一个城市如果很包容,或许不自觉的,一些本有的地方特色便悄悄的被同化,走向消失的边缘。反之,像某些城市香港,很排他,甚至连广东省内说同一语系的粤语人士,也容易觉得自己在香港格格不入,当地的粤语文化保留了下来,而且这大概是中国唯一一个连书写都用粤语的地方了。

而在马来西亚一些城市,因为同一族群人士基数比较庞大,城市化进程没有这么快,反而保留了这些特色方言。现在读来,觉得很有意思。

2 条回复
  • bobo1318
    #1

    哎在这浮躁充满铜臭的论坛发诗,也就我来回复你了。窦记,口语读“豆精”,不是广东或者香港粤语,是马来西亚自己的本土粤语口条,意指小孩。

  • #2

    别这么悲观嘛这里是有点点浮躁,至于铜臭的话,见人见智了。

    再说,分享一下不错的诗文,说不定还真能钓到潜伏中的前辈的真知灼见呢,哈

    谢谢你的回复,第一次听豆精,长知识了:)

    我们会说豆丁,豆丁妹,也是小孩的意思。

狮城帮

狮城帮是关于分享和探索新加坡的地方

马上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